第八章 儒家大贤(2 / 4)
值得一提的是,管仲和齐桓公小白数十年的君臣之谊,使他俩建立其了深厚的感情,故而管仲曾今有意无意的向齐桓公透露过一些仙人之说。
齐桓公小白对于仙人之说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但他对管仲却是深信不疑的,为此齐桓公曾今不止一次想请管仲为自己引荐一下仙人,但最终都没有下文,因为黑鳞王明确告诉管仲,此番只为你一人而来,其他人概不收录。
在管仲死后,求仙无望的齐桓公小白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样子,晚年的他重用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使得朝政混乱,齐国国力大衰,最终齐桓公小白自个也因此病死,不禁令人感概颇多!
又过了近百年。
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儒略历公元前551年),一代儒家巨匠孔子诞生了,他刚一出世,就被早已等候多时的玄龟收为了弟子。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话说玄龟教导孔子,重点放在仁、恕、诚、孝方面,使得后者阅历大涨。
孔子很小就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去征求老师玄龟的意见,玄龟告诉孔子说,你若是有想法,那就做做看嘛( ̄︶ ̄)
于是乎,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到三十岁时,已有些名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四十岁时,孔子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有些事仿佛早已注定一般,孔子的仕途一直不顺,不管他如何尽心竭力的去完成各种工作,但最终的结果都不怎么样-!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