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此地无银三百两(8 / 19)
。
这位语文老师是位五十岁出头的老头,讲课古板乏味,基本上属于学生听课等于催眠。
昨天就听的寒月昏昏欲睡。
还不好意思硬撑了半天。
这样的老师不思进取,也不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怪不得学生不喜欢。
恐怕老师自己也不喜欢吧。
这节课讲的是古代诗词。
这种诗词基本上就是属于背诵,理解意思就算完事。
可是这位老先生您也太敷衍了。
是不是没备课啊。
直接就叫学生起来解释意思。
昨天可是光背了课文。
寒月无语了。
大概是寒月脸上那种嘲弄的神情刺激了这位老先生。
直接点名就是她齐寒月。
寒月站起来。
老先生的这个诗词是很有名的苏东坡所出,诗词并不长,这个单元以这篇开头,之后的有内容都是类似的古文和文言文,总汇成一个独立单元,也算是古文单元。
平时大概大家已经习惯了死记硬背的方式。
寒月站起来,开始引经据典,当然不是那些闷死人的政治背景故事。
而是那些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民间逸事。
都是苏东坡本人的趣闻,然后根据苏东坡这个人的特性,才开始讲述这首诗词的大致内容。
并且把这首诗词的内容也用一个故事解说,很快,不光是所有的学生都被寒月的头头是道的故事吸引,就是我们的老先生也不由得捻着胡子乐呵呵的不时附和寒月一两句。
实在是不附和都不行,人家小姑娘可是说的都是绝对的历史文人趣事。
而且还包含了大量经典的对弈故事。
等下课的铃声响起,所有人还意犹未尽。
实在是寒月讲的太好听了。
不光所有人深刻记忆了今天这首词的意思,并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所有人不需要看书,也不需要任何帮助,都能复述完整的故事和诗词含义,包括背诵这篇诗词。
连有狭义的几个字都能毫无偏差的解释清楚。
所有人内心对于铃声都是第一次感觉一节课太短了。
“好,齐寒月,不错,说明你很好的预习了这一课,要继续努力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