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危局(7 / 10)
的姜瓖得出一个重要判断:自己的大限到了!——横竖是个死,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大干一场、绝处逢生!
趁着八旗大军尚未抵达、宣大总督耿焞出城巡视之机,姜瓖于十二月初三紧闭城门,处死耿焞的家属和亲信,正式宣布“易帜”。得知消息,耿焞逃往阳和(今山西阳高),阿济格急率大军于次日抵达大同城下。
姜瓖在大同起义,推倒了山西的多米诺骨牌。在山西各地,万练、刘迁、姜建勋、胡国鼎、魏世骏、白璋、韩昭宣等纷纷率义师响应。那位崇祯时期极不靠谱的李建泰,也在故乡曲沃组织义师抗清,并策动了翼城等地的起义。短短十几天时间,遍地开花的山西全境打成了一锅粥,甚至波及到陕西、甘肃等地区。
出现这样一呼百应的局面,似乎只有一种解释:山西这个老“沦陷区”已经憋得太久太久!
几年来的怒气瞬间喷发,形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不出一个月,层出不穷的义师攻城略地,山西大部传檄而定。清军在省会太原的外围,只控制着榆次、平定、乐平(今山西昔阳)、崞县(今山西原平)、盂县等几个城池,太原几乎成了孤城,危在旦夕。
山西闹腾得再厉害,对南方的永历政权而言似乎转机不明显,但对近在咫尺的清廷而言,麻烦可就大了。
事情闹大了,多尔衮这才想起来安抚姜瓖,赶紧派人到大同做思想工作。使者向姜瓖解释,阿济格大军是冲着喀尔喀蒙古去的,不是冲着你姜瓖来的。如果你能悬崖勒马,朝廷可以既往不咎。
姜瓖又不是三岁小孩儿,他深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道理。什么“缴枪不杀”,恐怕是早上缴枪,中午被杀!既然已经被逼到这一步,只有死磕到底了!
招抚不成,只能诉诸武力。但是,山西的声势太浩大,仅凭阿济格、博洛那点人很难对付。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山西的局面如果不能尽快平定,势必引发北直隶、河南、山东的连锁反应。推到中原这排“多米诺”,北方便可通过夔东山区、安徽等“抗清游击区”与南方连成一体,全国的形势将发生逆转。
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初四,多尔衮派尼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第三子)率军入晋,配合阿济格、博洛进剿各地义师。
一个月过去了,阿济格、博洛、尼堪的大军仍无明显进展,山西义师一个比一个难对付。当然,最难啃的还是固守大同的姜瓖。
多尔衮入关以来第一次急眼了,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