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邺,邺,邺 (1)(11 / 23)
探,甚至把皇宫里的几个耳目都撤了下来。徐干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郭祭酒的话他又不敢违背,只得另辟蹊径打别的主意。
徐干查阅了满宠遗留下来的资料,以他的才智,很快也发现了杨俊身上的疑点。他认为这是个合适的突破口,偷偷布了眼线。当他听说,杨俊拜访伏完,立刻意识到,这一定是宫内和外界勾结的阴谋,便兴冲冲地跑过来了。
杨俊不肯去,用单手推开冲上来的探子,大声道:“不知杨某是何罪名?”
徐干看了一眼伏完,吐出八个字来:“中外勾结,祸乱朝纲。”汉时朝臣与外戚交往,确实是件很忌讳的事,但在许都的形势下,这个罪名委实有些滑稽。徐干知道伏完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根本不怕惹恼他。
他话音刚落,从伏府内走出一人,冷冷说道:“徐大人,你说中外勾结,是何意指?”徐干闻言一愣,再一看,认出这是中黄门冷寿光,皇帝身边的一个宦官而已。徐干放下心来,倨傲道:“许都卫在办事,你一个宫内的宦官插什么嘴。”
冷寿光淡淡:“杨先生月前曾觐见陛下。如今徐大人说中外勾结,莫非是对陛下心有所疑?”
徐干眉头一跳,这可真是诛心之论。郭祭酒临走前明确指示,汉室绝对不能碰,现在冷寿光把这杨俊和汉室绑在一起,形势变得棘手起来。徐干连忙解释说:“许都卫只是怀疑杨先生与逆贼董承有关,和陛下无涉。”
冷寿光道:“董承之乱,有杨修判词在先,荀尚书朝决在后,早有成议。徐大人翻出旧账,拷掠大臣,可是要让阖城官员惶惶不安?”
曹操在前线打仗,后方无论有什么理由乱起来,许都卫的责任都小不了。徐干没想到冷寿光一个宦官,词锋却如此锋利,心里暗暗骂:我他妈还没拷掠呢,再说杨俊一个司空府的幕僚算个屁大臣啊!
不料冷寿光踏前一步,又抛出一顶更大的帽子:“杨先生是司空府征辟而来的河内名士,你如此对待,消息传出去,河内士子与大族会做何想?”这顶大帽子扣下来,徐干可有点受不了。冷寿光在暗示杨俊一旦被抓,必会引发河内各界不安。在这个敏感时期,万一在有心人的撺掇下,整个河内倒向袁绍,那徐干有几颗脑袋都要被砍了。
徐干脸上阴晴不定,在原地尴尬。伏完这时开口道:“徐大人,杨先生造访敝府,实只是为聚儒之议,老夫可为其担保。一会儿老夫修书一封,送到许都卫解释,您看如何?”这个台阶铺下来,徐干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