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邺,邺,邺 (1)(9 / 23)
洋洋地说道:“对了,咱们还可以发道诏书,责成荀谌在河北召集各地儒生,统一赶往许都,省得我们一一去发邀请了。”
孔融这话有点得寸进尺,荀彧却眼前一亮。
聚儒这事对曹公是个麻烦,却也未尝不是个保护伞。若是郑玄参加,这次许都聚儒将会成为近四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学术盛事。几十位大儒和各地士子在城里这么一摆,就算是座不设防的空城,袁绍也不敢发起进攻。届时倘若曹公在官渡不利,可以从容撤回许都,多些喘息和回旋的余地。
孔融只为了声名,荀彧的眼光却早已落在了天下。
想到这一层,荀彧便开口道:“我会请陛下尽快下诏给河北。对了,郑公与那么多位隐士逸儒要莅临,少府没什么人手,只怕忙不过来吧?”
“我请了杨俊来帮我,他在北边认识很多人。”
荀彧一听这名字,眉头一皱。杨俊已被郭嘉定性为极端可疑之人,只是还没拘押而已。孔融把他叫来帮忙,显然是有意为之。不过这无关紧要,荀彧微微一笑:“光是季才一个人,怕是不够。我让徐干来协助你。”
孔融表情一滞,发现自己居然被绕进去了,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好。
孔融的打算,是多召集些今文派儒生,敲钉转角把这段公案定了性,荀彧心里如明镜一般。徐干接替了满宠担任许都令,文声也不错,荀彧派他去,可谓名声言顺,任谁都无可指摘。这一把沙子掺进去,孔融对古、今派的人数比例控制便无法随心所欲,再怎么样也翻不了天。
这是典型的荀氏手腕,看似谦冲退让,实则绵里藏针,还把面子搞得光光的,谁也不必撕破了脸皮。
孔融扬长而去,而荀彧则重新投入到如山的案牍中来。刚才的交锋,只是一个短暂的小插曲,与其说是一个烦恼,倒不如说是难得的喘息机会。荀彧现在的全部精力,都投在如何让曹公心无旁骛地在官渡作战上。
曹公若是战败,这一切伎俩的基础,也就荡然无存。
※※※
杨俊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曾在荀彧的脑子里一闪而过,他此时刚刚拜别伏完,正要离开伏府,伏完起身送至门口。
伏完与杨俊的年纪相仿,可面相却老得像贾诩一样,走起路来佝偻着腰,似乎无时无刻不承受着巨大压力。他在许都的朝职不高,只是个中散大夫,但身份颇为尊贵。原因无他,只因他有一个叫伏寿的女儿。伏完和野心勃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