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关于儒家的一切 (1)(22 / 23)
小,距离外面近。救火部队赶到以后,冒险靠近把他们拽离了火场,算是逃过一劫。
不知算不算是奇迹,孔融居然也在这场劫难中生还。坍塌发生的时候,他正站在供奉着郑玄和赵彦灵位的寿龛旁边,寿龛恰好与一块倒下来的厚木板搭成了一个三角,这个可供一人容身的小小三角救了孔融的命。但孔融被严重烧伤,头发、胡子什么的烧了一个精光。他的两个儿子赶来照顾他,但孔融躺在榻上不回应任何人的问话,只是呆呆地望着天空,一直在反复说着一句话: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脸色铁青的荀彧站在榻边,听着孔融一次又一次地喊着这句话,嘴角微微抽搐。这对荀令君来说,可是罕有的失态。
根据许都卫的调查,这起事故源自于一系列的意外。天花板支柱的敷衍了事、清漆和桐油的肆意乱堆、点燃的素烛,以及孔融为了体现聚儒的严肃性而下令紧锁的大门。这些事情凑到了一起,导致了这一场大灾难。有人惋惜,孔少府为这件事殚精竭虑,结果居然落得这么个结果,实在是命运多舛;也有人幸灾乐祸,说儒家讲究天人感应,这一场飞来横祸,说不定是天不佑德。
但荀彧知道,这件事并没那么简单。从现场来看,孔融所站的位置是必死之地,距离他数步之外的赵温就直接被砸死了。孔融能够生还,纯粹是个意外。
这样一来,如果整个大火不是意外的话,就说明孔融根本就是有意殉死。想到这里,荀彧的眼神里投射出迷惑,孔融大费周章把天下儒生聚到许都,却又一把火烧个精光,这实在令人费解。
“文举,你到底想干什么?”荀彧低声说道,这句话只有他自己和昏迷中的孔融听得到。
荀彧很快就知道了答案。
潜龙观大火这一事件的传播速度,比野火蔓延得还快。荀彧明明已经下达了禁口令,可不知为何还是走漏了出去,诸州郡在同一时间都得到了这个消息。传播者除了极力描摹大火的凄惨之外,总是会带上一个广为流传却不知谁先发起的质疑:
“聚儒之议若成,今古之争可弭,天下儒学可兴。而今竟中道断折,万千沦为灰骸。曹氏之责,岂不昭然乎?”
这话里明里暗里在暗示:这场大火的背后,是曹氏!他们唯恐许都聚儒成了气候对古文派不利,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朝廷的专权,所以派人在潜龙观放了一把火,把反对自己的儒生活活烧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