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以前,火星选派第一批前赴地球的留学生。 (3)(19 / 19)
阔的自然与命运将她带出那段孤独得近乎自闭的生活。他精力旺盛,个性爽朗,总是兴致勃勃,比爷爷更让她觉得亲近。
“人总是要死的啊。”
朗宁爷爷曾经这么安慰她。他没有一丝一毫想要掩饰她父母死去的事实。她那时长大到已经懂得死懂得孤独懂得爱,她所不懂的只是这些事情的原因,但她懂得它们带给自己的感受。朗宁爷爷是唯一一个以郑重其事的口吻像对大人一样同她谈这些事的人。
“人总是要死的,那也没什么。古老中国认为人就是气体凝成,几十年后散去。古印度一派宗教认为人只是宇宙之光一个瞬间的窗口。古希腊的古老传说也用神灵西列诺斯的嘴嘲笑人类说,对人这样朝生暮死的可怜虫,最好的事是不出生,次好的事是干脆早点死去。他们都是在直面人的短寿,短短几十年,无论再怎么努力延长,和宇宙天地神明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得像一道瞬间的光。但这恰恰是生命的全部瑰丽所在。所有的生命力,所有的执著,所有的意志、抵抗和拼命努力的绝望姿态,都正是因为这种没有结果的速朽才有震撼的壮丽。想想看,一个人像闪光一样出现又消失,不留痕迹,但他竟然在这短暂的缝隙用简单朴素的灵魂凝结出比他生命漫长得多的事物,留在这个世界上,替他活到永久。这是多么多么神奇。哪怕只是在闪光的片刻做出几个姿势也是宇宙中最神奇的事了。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创作。几乎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哲学都是从人的这种速死的特性中升华出来,给出解答,而这就是我们的解答。我们用创作刻下灵魂。所以,”朗宁双手握住她瘦小的肩膀,目光包容一切,“不用为你父母的死太过悲伤。他们活得那么闪亮,留下了铭刻他们灵魂的好作品,还留下了你,他们已经完成了最好的生命。你应该高兴才对。”
这些记忆里的句子让洛盈泪如雨下。这是她十一岁的时候朗宁爷爷对她说的话,在她懵懂的心里种下的种子。如今回忆起来,她是如此感激他,怎么能想到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会如此认真地和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子说这些话,谁都以为她不会懂,只有他相信她会,而她真的懂了,七年以后终于懂了。
他告诉她关于生和死的事,而如今是他死了。他将生的一闪化成孩子心里的话,然后他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