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神秘半坡村(2)(2 / 5)
,男人还是偷偷把孩子扔进了深山。
女人背着男人进山找孩子去了,到了夜里也没回来。
男人打着松明火把进山寻找女人,也一去不返。
几年过去,山东大旱,闯关东的穷人流成了河。
一伙人流落到这里,看到了颓废的窝棚和大片开垦过的山地,知道有人曾经在此落脚。于是就放下担子,安营扎寨,拣起那些撂荒地,没费吹灰之力便安下了家。
因为这里正是一座大山的半山腰,就随口叫了个“半坡村”。
至于半坡村从前那段耸人听闻的故事是听谁讲的,现在已不可考。不过,笼罩着半坡村的晦气却从此就没有断过。
解放后,半坡村仍然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出山、进城徒步要走两天一夜。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当干部,村里人又不愿意管闲事儿,已经到了八十年代了,村长还是几十年前的生产队长连任的,老眼昏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半坡村的年轻人只要有机会出去念点儿书的,日后就都把爹妈接出山去,一去不回头。稍有点儿头脑的人家,也都慢慢地离开了半坡村,另谋出路。
剩下来的,都是那些辗转流浪到此,对“背井离乡”深怀恐惧的庄户人。他们老守田园,沉湎于“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的安闲日子,倒也自得其乐。
半坡村一带最要命的是根本没有路,步步都是在暗无天日的森林里像野兽那样钻进钻出,连那些常年在深山老林里穿行,对山岭密林如履平地的皮货商人,都渐渐地懒得进来了。村民们吃个油盐酱醋,买点儿针头线脑等生活用品,就靠每个月来一回的进山货郎。一封信从山东老家寄到这儿,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所以时间长了,人们就都懒得写信、寄信了。
既然没人愿意嫁进这个鬼地方,村子里的男女也只好就地取材,利用本地资源,近亲通婚,生出的孩子十有五六带着残疾。缺胳膊少腿的都是小事,怕就怕那精神有缺陷的痴傻孩子,不知操碎了多少父母的心。
苦闷的半坡村人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依靠封建迷信来麻醉自己。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到老八。
老八跑到半坡村来的时间不短了。至于他究竟是何方神圣,又为什么孤身一人跑到这个鬼都不想停留的地方来落草,谁也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日子过得艰难,谁还有那份儿闲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