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7 / 22)
了一圈,补了点货。
小培在岩滩街上收购的这些石头,都须“回炉加工”,比如糊上点泥巴,把石头上的油吃掉,扔掉原有的木座,把石头一股脑地全部塞进麻袋,伪装成刚从水下捞上来的模样,然后就堆上微型货车,趁天黑前去柳州市场浑水摸鱼了。
每个星期,都有大约20多辆车从产地开到马鞍山市场。有些船家本身的采石量不大,称得上是专业赶墟的,即使捞上了好石头,也不轻易卖出去,要留到柳州去卖,两年来培养了一批老熟客。
大约有三四辆车,像小培这样一两个月赶一次墟,基本算是鱼目混珠。他们主要目的是想把那些库存得比较多的低档石头廉价倾销出去,顶多拿几颗好石头“做种”,吸引下眼球,大部分石头都是用来充数的。
对于这种打游击性质的方式,船老大不方便露面,面孔是越生越好,因为很多来岩滩收石头的柳州石贩都会在夜市里恭候,大家彼此都是熟人,砸了牌子就不值得了。
从岩滩到柳州,班车要开五六个小时,小培想去县城耍耍,一早就把车开到了大化县城。
刚到县城,蓝家山就直奔新华书店,可惜根本找不到任何关于奇石的书籍,小培告诉他,马鞍山市场倒有很多行业的书籍和报纸出售。
小培最大的爱好是看录像,他熟门熟路地领着蓝家山进了一个小巷子。在这里有个录像厅,大部分观众已经看了通宵,眼睛都是通红的。
枪战,喜剧,一部接一部,把小培看得都睡了过去,直到放映三级片时才醒过来。他就在等这个。
最让蓝家山发窘的是,他俩在中途上厕所时,居然碰见了他们的初中同学,那两人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就跟着家人做小买卖,每个周末看通宵录像是他们最大的消遣。他们还不了解蓝家的遭遇,乍一看这两个老同学混在一起,不禁大吃一惊。他们一直以为蓝家山在柳州混得如鱼得水,而小培,在他们眼里,基本就是个“失败者”。
中午吃过饭,小培就打足精神,开着车直奔柳州。
在路上的每个时间段,蓝家山都不由自主地计算着卓越父母和自己父母见面的进程,很是煎熬。有时候,他甚至在心里暗暗地羡慕小培,这家伙的生活多单纯啊,他目标明确,攒点钱,争取早日独立,在镇上起栋小楼,再找个女友。至于这条河里的石头还可以捞多久,他是懒得弄清楚的。
也许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吧。蓝家山觉得自己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