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叫做“人生的起点”,顶顶屏着呼吸读出了第一段——(2 / 4)
文离开上海去北方后,仍然资助马潜龙读书。作为中国公学最穷苦的学生,少年马潜龙经常受他人欺负,但他从来都不反击,总是默默地承受。为了买作业簿和铅笔,他依旧经常出去打零工,黑夜借着别人家的灯光读书,竟成为全校成绩最好的学生……
接下去的几页,全是马潜龙的少年时光,顶顶很快读到了第二章“投笔从戎”——
1937年,马潜龙顺利地中学毕业,正当他准备攻读东吴大学预科的时候,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了。
这是他生命中的第二个转折点。
八月,中日军队在上海地区展开激战,整个宝山闸北杨浦均成为惨烈的战场。适逢国军88师驻扎闸北地区,十七岁的马潜龙放弃了报考大学的计划,投笔从戎投军参战。每名参军的青年,都要写下自己的姓名,惟独马潜龙写得一手好字,正巧被88师的孙元良师长看到,便要收他入师部,但马潜龙说既然到了前线,不如先上阵杀敌,若不死再回师部。
(按:88师孙元良师长,黄埔军校毕业的国军虎将,1944年独山战役立下大功。后辗转去台湾定居,著名影星秦汉即是孙元良的公子)
马潜龙被编入88师262旅524团,当晚参加了虹口公园附近的战斗。作为前线的普通士兵,十九岁的马潜龙第一次面对战争,近得可以看清日本士兵的脸,子弹呼啸着从耳边掠过,敌机在空中投下炸弹,每时每刻都有战友死在身边。这地狱般的战场,使一个少年迅速成长为男人。
十月,大场阵地在惨烈的拉锯战后失守,国军被迫全线撤出上海,88师被命留守断后。孙元良师长决定留下一个团,由262旅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领,死守闸北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这就是著名的“八百壮士”。
所谓“八百壮士”,实数不过四百余人,马潜龙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他经历了四个昼夜的战斗,几乎从未合眼休息过,亲手击毙了数十名日寇,并迎接童子军杨惠敏送来的青天白日旗。
10月30日,孤军接受统帅部命令退入租界,被困于胶州公园的集中营。不久,马潜龙被孙元良调去师部,开始了转战大江南北的艰难岁月……
后面的文字简直就是一部中国抗战史,马潜龙随军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在混乱的大撤退过程中掉队,几乎落到日军的手中。他躲藏在人间地狱的南京城中,目睹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并奋力救出了许多条人命。后来独自逃出了南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