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信仰的追求与心灵的挣扎(3)(7 / 16)
个城市文化大树的肥沃土壤,每一种文化的有限性构成了城市文化精神的无限可能。无庸置疑,所有这一切使青岛作为一个文化城市的理想期待有了依恃。
而蹒跚着的市民阶层也在传统河流的走向中坚定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市民文化的拥趸者不执着于向上的攀登,他们在人类物质力量的积聚中品味着世俗快乐的文化大餐,并以此成为岛城无处不在的民间声音。一场又一场盛大而狂欢的民俗文化,演绎出波涛汹涌的人海的巅峰,生活的意义就在这些盛宴的铺排中被诠释得通俗易懂、酣畅淋漓。这仿佛是支撑这个城市的基础脉搏,并以此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文化丛林:糖球会、萝卜会、樱花会、上网节(祭海)、湛山庙会、红岛蛤蜊节、崂山旅游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青岛海洋节……传统与现代的硕大花朵让人们在突兀极致的风景中获得简单而纯粹的愉悦,张扬的是市民内心最为本真的生活诉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殖民文化的浸润染红了青岛的屋顶,德式风格的城市氛围确立了一百多年后青岛的基调。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意颠覆,虽然不彻底却从此改变了青岛的城市走向。一百多年前当青岛还是一个小渔村的时候,也许我们还无法预测,青岛作为一个城市的建立,它最终会以怎样的形象示人,但有一点可以确知,与今天众多的中国城市一样,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心理的背景之上,必然会诞生又一个千篇一律、面孔相似的孪生子。殖民者的进入对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种耻辱和灾难,但是当这个国家根本没有太阳升起并且照耀它的人民的时候,国家的意义已经名存实亡。于是某个特定的区域便因此而受惠,尽管在殖民文化推进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对峙,但拒绝和冲突也为最终的和解奠定了坦途。百年后的今天,一座张扬着民族内涵与外来文明的独特城市正与久远的历史呼应,殖民文化的深刻印痕遍布于我们的视域,百年来青岛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德国的文化输入,那个遥远的国度从一开始注视青岛的土地,就致力于德国精神和德国品质的建构,从建筑、铁路、教育、宗教全方位的倾力打造,到物质和精神领地的全面覆盖,青岛在沉重的城市迁延中获得了超越性的经验和发展。这是我们无法拒绝的事实,尽管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或某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的记忆会显露出血色的创痕,但我们依然不能抹去青岛百多年来城市发展的醒目标记。
此时我最能清晰地看到的恐怕就是青岛的品牌文化,这是这个城市张扬内外的经济支撑。它把握着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