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我的思想微博(3)(11 / 16)
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孤云飘走。叔本华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孤立是被群体抛弃,独立是抛弃群体。二者都是考验。追慕孤独就是追慕坚毅。人生在世,须懂得自我放逐的价值。
清净、光明、喜乐、慈悲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给与生俱来的“本有”提供了存在的理由,并使它光荣而流长。那么“本有”到底是什么?是清净、光明、喜乐、善良,是佛与上帝的信仰对人类神圣道德的守卫。在这里,欲望显得卑鄙而无耻。它在温饱祥和等自然需要之外扮演了撒旦的角色,诱惑得我们尽管知道它是罪性的源泉,却还在流连忘返。
人跟欲望的关系最讲究分寸:没了不行,多了便糟。欲望和人性会黏合成分币,并告诉我们分币的两面都是分币而欺骗我们。我想问:要是别人在你的天然秀发中插上满头艳俗的花,你是拔下来扔掉还是继续顶在头上?奢欲是爱情之外的强暴,是自然之外的添加,是人性之外的兽性。如果不是,它为何让我们败坏如斯?
尽管我们坚信麦琪的礼物比赖昌星的凯迪拉克来得更真切,但我们仍然醉心于后者而孜孜不懈。打个比方,简单生活是你亲妈,奢侈追求是你后娘。你朴素美丽的亲妈还健在,你却给自己找了一个花枝臃累的后娘。为什么?社会越来越繁复华躁、虚伪不实了。但还是要记住,生活越简单越有质量,大境界、高境界都很简单。
人生的目标无疑是虚无,可我们对虚无不仅一无所知,而且避之唯恐不及。我们追求利益之丰、地位之高、房车之阔、奢华之极,直到变成欲望的奴隶和工具,境界低下,精神萎然,生命异化。其实我们更应该做的,一是求缺,二是求无,三是求净,四是求心性光明。在一无所有中求得一无所缺,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如果你打算律己并利他,你就获得了信仰的关注,就不必进庙朝拜。信仰关注的并不是祈求和膜拜,而是仁爱、良善、信实、温柔、节制以及所有对真理的践行。人活着,无情无爱便是罪。如果我们连有情有爱都不在乎,那么朝拜比不朝拜更糟。神会一眼认出你:那厮居然也来了。说到底你膜拜的不是偶像,而是你自己。
现实的污浊并不是我们放弃清洁的理由。心境和生活的距离也许恰恰就是我们观照自己的平台。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善良,首先自己就应该善良。做一个好人并不难,有时仅仅做到不同流合污就够了。人活一世,没有必要事事迁就别人。如果你还有余钱,就给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