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我的思想微博(3)(9 / 16)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僧人也;以不贪为宝,以不财为臧,僧人也;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僧人也;古来芳饵下,谁能不吞钩?僧人也。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非真僧人也。该是整肃自己的时候了,佛门!
恬淡静守、安贫乐道是僧人对佛陀事业的继承,也是他们对众生的承诺。坚守信仰有时就是坚守原有的生活姿态。只有他们那种拒绝物质污染的生活才是最有影响力的信仰方式。与时俱进的可以是经济和政治,却不能是优雅的清贫、高尚的情操。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现代意义是:你不苦不寒就不可能梅放花香、万人赞赏。
世界越喧闹奢靡,佛门就越要清净无垢,否则你怎么成为净土呢?怎么会是精神避难的虚舍呢?怎么指导迷众走向物欲之外的澄门妙界呢?怎么能挽救众生脱离贪瞋痴妄的苦海呢?投身商界,放纵物欲,是佛教的自杀。穿着袈裟经商的人,对佛陀、对信仰、对众生都是一种伤害,不如丢开不渡己也不渡人的方舟,直接下海。
在这里我想引用不朽的尊者米拉日巴的临终证悟:轮回的世界里,积攒的要耗尽,造作的要坏灭,聚合的要分散,生了的要死去。无法避免的苦恼啊,什么时候消失呢?就在抛弃苦业,不攒、不造、不聚、不占的时候,就在求证无生之妙谛的时候。除了活命和证悟之需,什么也不要就是最殊胜的方便和禳解之法。
《伏藏》中古茹邱泽喇嘛舍弃布达拉宫峰座大活佛,去做一穷乡僻壤的乡长;香波王子拒绝伏藏大师的桂冠,扑向俗世的妈妈;仓央嘉措脱离宗教而成现实真佛,创办孤儿庄园。他们都是走向理想人性:佛法乃践行之法、济世之法、人性之法。有佛的人做官不贪,有爱的人经商不奸,有耻的人掌权必贤,有信的人为富必善。
为什么不能单纯朴素呢?单纯是因为质量第一,朴素是因为青春常在。不多余,不浮艳,铅华洗净。穿最简单的衣服,男人和女人的魅力就会递增;吃最简单的食物,身体的麻烦就会递减。单纯朴素拒绝张扬傲慢,它是谦逊的伴侣,在节俭而低调的平凡中收敛起高贵与魅力。君不见,水因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天。
佛教食素,西藏的喇嘛食肉是因为不食肉就无法生存。天主教和基督教照理也不该食肉,看《创世记》就可知道。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造人,使他们管理鱼、鸟、牲畜、昆虫。”神说:“我将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做食物。”上帝的旨意很明确:动物是被管理的,植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