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4 / 4)
行都有几万里,我红军恨不能及。回来后她把见闻介绍给学生,学生听她绘声绘色地描述,感觉仿佛是接听恋人的电话,只能满足耳瘾而满足不了眼瘾,文章依然不见起色。社长便开始带他们去郊游。开始时就近取材,专门往农村跑。头几次镇上学生看见猪都惊喜得流连忘返半天,去多以后,对猪失去兴趣,遂也对农村失去兴趣。然后就跑得远了些,一路到了同里,回来以后一个女生感情迸发,著成一篇《江南的水》,抒情极深,荣获市里征文一等奖。这破文学社向来只配跟在其他学校后面捡些骨头,获这么大的奖历史罕见,便把女学生得奖的功劳全归在旅游上,于是文学社俨然变成旅行社,惹得其他小组的人眼红不已。
林雨翔也是眼红者之一。初一他去考文学社,临时忘了《父与子》是谁写的,惨遭淘汰。第二次交了两篇文章,走错一条路,揭露了大学生出国不归的现象,忘了唱颂歌,又被刷下。第三次学乖了,大唱颂歌,满以为入选在望,不料他平时颂歌唱得太少,关键时刻唱不过人家,没唱出新意,没唱出感情,再次落选。从此后他对文学彻底失望。这次得以进了文学社,高兴得愁都省略掉了。
那天周五,下午有一段时间文学社活动。路上林雨翔对马德保说:“马老师,以前我们选写文章的人像选歌手,谁会唱谁上。”
马德保当了一个礼拜老师,渐渐有了点模样,心里夸学生妙喻盖世,口上替老师叫冤:“其实我们做老师的也很为难,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要积极向上,更主要是要健康成长。”言下之意,学生就是向日葵,眼前只可以是阳光,反之则是发育不佳。
“那最近有什么活动呢?”
“哦,就是讲讲文学原理、创作技巧。文学嘛,多写写自然会好。”
雨翔怕自己没有闭门造车的本领,再试探:“那——不组织外出活动?”
“这就是学校考虑的事了,我只负责教你们怎么写文章——怎么写得好。”马德保知道负责不一定能尽责,说着声音也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