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灵魂的哭泣(3 / 13)
者能直接威胁和决定自己的生死。
杜依月被绑架的期间,可以看到罗七的每一次犯案。这就是一个强烈的暗示表达——他随时也可以取她的性命。
2、在被挟持期间,加害人表达出对人质的一些关心暗示和略施恩惠举动,这些暗示和举动被人质接收和注意到。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被挟持的过程中,人质没有受到严重的直接伤害。
人质在那种可怕的环境中,最需要的就是自我安慰。于是人质将这些好的暗示在自己心中无限放大,用以安慰自己。当这些暗示放大到超越自己受到的伤害,这时候她的潜意识就会得到一个自我安慰的概念——他这么做其实是逼不得已的,他不会伤害我的——他是个好人!
也就是说,杜依月被挟持的这半年来,罗七并没有伤害过她。
3、被挟持过程中,人质与外界信息完全隔绝。终日只能见到加害人,受着加害人思想和看法的影响,由恐惧逐渐转化到认同。
杜依月被锁在地窖中长达半年之久,这点完全符合。而且罗七负责着她的食宿,这就在她的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主人的概念。
4、人质确认自己完全无法被解救,也就是彻底的绝望。只有放弃了被解救的希望之后,才会开始努力适应和安然于这种人质生活。这点在监狱中比较常见,刚入狱的罪犯会拼命抗拒,甚至想尽办法越狱。但经历过无数失败后,他就会开始适应和安然于这种监狱生活。
还是和时间有关系,半年确实是一段不短的时间,足够让杜依月在那个地窖里彻底绝望。
5、和人质的性格有关系,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条,这就是为什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罕见的原因。被绑架了几十年,依然反抗加害者,最后能成功逃脱的人质也不少见。
所以说罗七绑架的恰恰是杜依月,换了另一个人可能就不会是这个结果。
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罕见,其实也并不罕见,在历史上的各种集中营、战俘营、监狱、邪教、传销、各类挟持事件中均有出现。当一群人同时处于这种环境的时候,这种心理转变会在群体中放大。
社会心理学指出,群体的影响力是极其强大的,甚至是可怕的。并非一堆人在一起就能形成群体,比如一个公司的上百名员工。虽然他们在一起工作,但如果他们对彼此没有认同感,他们也就没有了群体的概念,在同一个部门的几个人反而容易形成小群体关系。而如果是在类似于犹太人集中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