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5 / 9)
高僧,陈超的语气也变得恭敬起来。听说人在困惑时,来寺庙这种地方常常会得到意外的点解。也许跟这位大师聊聊能带来查案的灵感呢。于是他说道:“佛说要看破红尘。我也很是向往这个境界,却一直达不到。”
“依我看,施主并不是凡夫俗子。不知施主是否读过六祖慧能的那首诗?”
“读过,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当初弘忍大师要在徒弟中间选一位继承禅宗的人,于是便命他们每人写一首畿子。大徒弟神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写得还不错吧?但当时在寺里干杂活的慧能却写出了那首千古流传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老和尚说道。
“没错,我读过这个故事。慧能更胜一筹,所以继承了弘忍大师的衣钵。”陈超答道。
“所以说,一切皆由心生。菩提树、明镜台,你、我、万物众生,皆是如此。”
“可身在这尘世之中,难免要沾染尘埃啊。超脱尘世谈何容易。”
“那是因为你在这尘世之中还有事情要做。常言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您说得有理,也许是晚辈愚钝吧。”
“不是你愚钝,而是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并非易事。不过你可以试着在一段时间里排除杂念。路要一步步走。”
“大师,谢谢您。”
“今日你我在这里相见便是缘分,施主不必道谢,”老和尚双手合十,说道,“后会有期。”
按照佛家的说法,无论尘世的柴米油盐,还是寺中的清静洞天,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所以,为何不像老和尚所说的那样,忘记之前的所有杂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整个案件呢?
想到这里,陈超再次倚在石栏上,闭紧双眼,试着“入定”。开始他的精神并不容易集中起来。之前那些先入为主的分析和想法总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于是他深吸了一口气,将精神集中到丹田,这是他当年在外滩公园学到的技巧。慢慢地,他感到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了一种和谐的冥想状态。
忽然间,一幅红色旗袍的画面映入了他的脑海。
陈超从未有过这种感觉,仿佛自己正置身于六十年代的中国,身边到处是红旗招展。他戴着红领巾,与革命群众们一起高喊着口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