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8 / 9)
?”
“首先,有人认为照片里的那位穿着旗袍的母亲,体现了一种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其次,作为照片背景的私人园林也不符合当时的价值取向。”
“您能说得更详细点儿吗?”陈超问道。
“不好意思啊,我能记得的就这么多了。那张照片不在我手头上。不过你肯定能找到。它好像是发表在一九六三年或是一九六四年的一期《中国画报》上。当时国内就这么一家画刊。”
“谢谢您,熊先生。您提供的信息对我们的工作很有价值。”
陈超决定去图书馆查找那张照片。
在苏苏的帮助下,用了不到十分钟时间他就找到了那期《中国画报》。而通常查找这么一本六十年代的杂志起码要一个多小时。
正如熊明所说,这是一张黑白照片。画面上那名女子面容姣好,身穿旗袍。从照片上看不出旗袍的颜色,但可以确定绝不是浅色。
女子赤脚站在一个园子里,身后是一条涓涓小溪。她也许刚在溪水中洗过脚。站在一边的男孩儿牵着她的手,看上去也就七八岁的样子,他戴着红领巾,应该是个少先队员。除此之外画面中再无旁人。
陈超向苏苏借了放大镜,细细观察着旗袍的细节。
照片上女子身穿的旗袍与红旗袍案中死者所穿着的款式完全相同,同样是短袖和低开衩设计,甚至连衣服上的盘扣都一模一样。
如果说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照片上这位女子的旗袍穿得很整齐,没有破损,所有的扣子也都系得很好。她的确也光着脚,但是单从画面上看,却像是一位幸福的母亲。
照片拍摄者名叫孔建军。从文字介绍中,陈超得知这个孔建军也是上海艺术家协会的成员。
走出图书馆时,陈超听到天空传来一阵鸟鸣。那一定是晓红的灵魂在提示自己吧,他心想。
掏出手机,他拨通了上海艺术家协会的号码。接电话的是年轻的秘书:“孔建军几年前就去世了。我听说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整得很惨。”
“您有他家的地址吗?”陈超问道。
“有倒是有,不过是很久之前的记录了。他没有子嗣,只有一位孀妻,恐怕也得七十多岁了吧。这样,我把他的档案传真一份到你的办公室吧。”
“发到我家吧,我正在度……等等,发到这个号码吧。”陈超把图书馆的传真号码告诉了对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