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6 / 7)
口气。
“关于她的死,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人怎么说?”
“他们说那是一场意外,仅此而已。”
“难道当时没人对她的死提出疑问吗?”
“没有。当时我也在受批斗,罪名是‘用西方靡靡之音毒害青年学生’。说实话我那时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向子龙说道,“‘文化大革命’之后,我曾经去‘革命行动同志’工作的工厂了解情况,可他却从来都不提当年每天在梅老师家附近转悠的事。他是宣传队领导,应该在我们学校工作,而不是每天都去梅老师家附近转悠。那他到底去干什么了?我也不敢确定,因为我没有真凭实据,再说我实在不想在梅老师的痛苦上再添一笔。不过我听说那个‘革命行动同志’最后没得好,遭了许多灾祸,被工厂开除,也被惩罚了。”
“等一下,您记得那个‘革命行动同志’的姓名吗?”陈超问道。
“忘了。不过我可以找找看。你打算调查他吗?”
“他还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吗?”
“还真有。‘文化大革命’时期,通常派驻某学校的宣传队都是由同一家工厂的工人组成的。但是来我们学校的却不一样,‘革命行动同志’和他手下的队员来自不同的两个工厂。”
“这的确很奇怪,”陈超拿出本子和笔,“他是哪个工厂的?”
“上海第三炼钢厂。”
“当时他多大年纪?”
“三十八九、四十出头吧。”
“好的,我会去调查的。”陈超说道。不过,不论这个“革命行动同志”做过些什么,他如今也得六十多岁了。可是按照于光明提供的情报,百乐门监控录像里那个人大概也就三十多岁,“梅老师的后事是怎么办的?”
“说到这事儿我就很生气!我本想给她送个花圈什么的,说实话我也应该这么做。可是她的遗体当晚就被拉到火葬场烧了,骨灰被随便撒掉了。她活着的时候我没能为她做点什么,甚至连她死后都不能!这是我的终生憾事。”
“您不必自责,向教授,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是啊,都过去了,”向子龙拿出一张唱片,“我把一首宋词谱成曲子了,就是为了纪念她。”
陈超接过唱片。封套正面印着一个身穿红裙翩翩起舞的女子,背面则印着晏几道的那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