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3)
-->
八零后的孩子,总是会经历这样一种奇怪的成长过程,在你小的时候,你要学习各种科目,文科理科,统统都重要,父母会告诉你,你最好不要有什么课外兴趣,你最好不要胡思乱想,你最好将你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书本和习题上。所以,长此以往,你也就不会再去考虑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将来想要做什么了。而后的文理分科,往往选择的依据就是,文科和理科,你到底哪个分数比较高,哪个学得比较好,而不是和你未来的职业走向挂钩。
所以,即便你小时候说你想当个科学家,可是因为化学差了点,你就选择了文科;即便你想做个鲁迅那样的文学家,可能因为政治概念背不明白,你就选择了理科;而后紧张的高中生活,繁忙的课业节奏,你也鲜少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和自己的理想是吻合的,还是背道而驰的。
直到高考后的择校择专业,当真正有人问你,嗨,同学,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却回答不出来了,或者说,你隐约还是有理想的,可是你不得不低下头,去算计着,你的分数够不够让你去追你的理想,你的单科成绩够不够选择和你理想有关的专业,亦或是,到底哪个专业的就业潜力更大一些。
我们的每一步选择,仿佛从来都和自己的内心无关。
一路被桎梏,等到你真正迈入了社会,也许等你浸染这复杂的世界多年之后,猛然回头,才会惊觉,原来,少年时代的理想,竟是那么的单薄,脆弱,不堪考验,你早已经与它相去甚远,想重新去拾,全然来不及了。
而董宇航,他在这个问题上,更多的,则是无可奈何,他的理想,就是完成父亲的遗愿,而这个理想阴差阳错,破灭了,他接下来的理想,就是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至于他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他从来没想过。
“有没有什么打算,是学设计,还是经管类的?是想考本市的学校,还是想往外走走?”林建民耐心地提示他,对于林建民来说,虽然血缘关系有亲有疏,但董宇航,差不多也算是他的一个孩子一样,况且这个孩子,身边连个能说上话的人也没有,着实可怜,所以他对他的事,颇为上心。
“没想过。”董宇航迟疑了几秒:“恩,还是在本市吧,这样也方便照顾我妈。”
“这样啊……”电话这头的林建民想了想,手里随意地翻了翻林菲拿回来的那本厚厚的大学名录:“宇航,我们本市最好的大学就是M大了,以你的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