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2 / 4)
顺治的罪己诏说事吗,那我也同样把顺治抬出来。当大臣的本来就没有当皇帝的随心,有些话皇帝可以说,大臣不可以说。皇帝可以红口白牙的说一句,我错了。但是大臣最多引用皇帝的话,某年某月某日,皇帝说过他在哪哪方面做错了,却很少敢在后面加一句,我也认为他错了。
特别是皇帝还活着,虽然少但毕竟还有人,敢不怕死的指出他的错误,说不定能搏一个犯上直谏的名声。但是如果这个皇帝他死了。那么不好意思,恭喜了,这就算是踩到地雷了。当下的风俗是讲究死者为大、为尊者讳。一个大不敬的罪名,八成是跑不掉了。特别是风俗还将最讲究忠孝。做皇帝的,没人敢让他效忠,又要为天下表率,就更要重视孝道了。为了孝敬他爹或是他爷爷,怎么处罚你不行。
何况顺治是下了个罪己诏,承认自己不尊祖制。但是他有说不尊祖制指的是开科举吗?没有吧。开科取士是为了收拢人才,谁敢说老祖宗都是反对任用人才的,所以开科举错了。都少拿顺治的罪己诏来压人。你敢这样做,自己就敢回敬一个更改先帝遗志,大不敬的帽子给你。别以为你头大,这帽子盖下去,能把你整个人都给罩进去。
琬潆的话中可不乏威胁,就看听的人能领悟几分了。自己是深沐皇恩,你们大臣不也是深沐皇恩。不开科举=更改先帝遗志=自己没脸见顺治,那么你们谁觉得废除了科举,还有脸见顺治的,就去学殉葬的杜尔玛,直接亲自去给顺治道歉吧。
看看底下众人,终归混政治的还是聪明人比较多,想的也多。说不定不光听出来威胁了,估计还能多想几个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弦外之音。琬潆这才慢条斯理的说:“而且咱们八旗男儿,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拓土开疆,尽忠报国,在本宫心里是重中之重。”这话一点都不掺水分,说的格外真诚。兵权自己能不看重么,除非自己傻了。又道,“咱们满洲的儿郎也该出来历练历练了。此番不光要开文举,以本宫的意思,还要开设武举。凡我八旗子弟,得中武举进士这,立即授予官职。”
八旗子弟通常到了年岁,家里面找找关系,活动活动,给补个侍卫或是兵营里面的缺儿,然后在慢慢等着有没有机会往上晋升。补缺儿也很不容易的。所以自己算是给划了个饼,对八旗,尤其是比较下层的旗人很有吸引力。这也是琬潆算计好的,这样一批人,在八旗地位不高。没什么权贵去拉拢,毕竟权贵们也要注意避讳的。而自己就可以明目张胆的拉拢了,启用以后,感激先不说,他们以后的前程就靠自己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