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四章 再澜(3 / 5)
,经过洪州、庐陵,韶州进入岭南道的土地,仅仅是古韶关——大庾岭的一山之隔,就好比繁华富庶的要望之地,一下子来到了地广人稀、偏僻荒凉的莽林山野。
但是根据长期行船往来与这条水路上的从业人员的话说,却是颇有些日新月异的味道,用某种游戏化的术语说,就是开发度大大提高了。
原本两岸处于大片蛮荒山野,行船一整天也看不到任何人烟的珠江流域,也出现了连绵不断的新兴村落和集镇,很多建立的时间都没能超过一两代人。
在来自海外和内地兴盛贸易的辐射和冲击效应,大量海外劳力和丰富物产种类的输入,让世代生活在岭南山中的五岭、洞柯等当地南蛮百越的后裔,自愿或是不自愿的走出深山,到江边来谋取生计。
于是沿江两岸稍微平整一些的地形上,原本大片蛇虫出没,猿跃鸟鸣的莽林,陆陆续续的被砍伐清理,排水堆土,建立起一个个人声鸡犬相闻的聚落和陂泽。
然后是各种停船的泊栈,临时或是定期的小市和野市,各种大山深处特有的土产和矿物,也出现在这些集市中。
要知道岭南道虽然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大道(包括了后世两广,及江西福建部分地区在内),但是行政区划上甚至还不如面积小许多的两浙、淮扬道的一半。
朝廷治下的人口和城邑,也主要集中在相对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内陆绝大多数都是蛮荒丛林和山地,生活着相对不怎么开化的寮俚各族部落土着。
沿着珠江一路放船南下,终于抵达了小海尽头的(珠江口)的广州府南海县。这也是我第一次踏足这片很早就属于我名下封邑的土地,这片神往已久的热土。
号炮锣鼓香花陈案,广州都督府的军民士庶,人山人海聚于左岸,数百名地方文武官员军吏将佐,以及市舶、官椎等朝中差遣官、监事内官,在都督冯崇道,刺史萧让的率领下恭迎于码头之上。
……
北方已经是冷风飒爽的深秋之末,这里还是温暖如春,刚刚过了多台风潮雨的季节,因此天空明净清爽,显得十分的温宜,只有一丝丝的云彩,挂在深邃的苍穹之下。
这也是当地新兴起度假活动的季节,自从海路的快船寄递,日渐发达之后,来自两浙、淮扬等东南富庶地区,乃至更远一些同样海贸和手工业发达的青徐地区,都会有很多富室豪商,携眷举家南下,进入岭南沿海那些开辟出来的度假之地,以远离家乡潮雨寒湿的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