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悲剧承乾(2 / 8)
将来能控制这软弱小子,把持朝政的因素,可是考虑到他一直以来紧跟领导,顺承圣意的行为习惯,如果他不是真的特别不喜欢李泰,那么在太宗皇帝废了李承乾之后,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要立李泰的时候,很难想像他有勇气去当面硬抗,毕竟顺水推舟作人情要容易得多。
不过李泰干的最大蠢事,还是对父亲当面撒下的弥天大谎,声称要杀子传弟,你也不想想,你打算骗的是哪一位啊?人家自己是杀兄弟上台的,对这些所谓的“孝悌”本质再清楚不过了,就算一时动情,冲昏头脑相信了这没水准的谎话,后来一经大臣点醒,很快就越想越不对味,从此彻底认清这小骗子的真面目。这一个谎言的效果,可比敌人向父亲摆事实、讲道理半天还要好得多。
所以说,李承乾的失败,简直是给那些坚持“父死子继、立嫡以长”理论的封建礼教家们的一记响亮耳光,因为他具备了当一名优秀太子,守成之君的所有条件,却偏偏没有变成人们期望中的那个样子。
当时后世人评这段历史时,也只能含糊说什么“弟愚兄庸”,“承乾悖逆”,以结果来代替原因,没办法解释这个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切都只能归于天性、天意。
如果用心理分析、人格形成规律等方法来追踪这个男孩儿的成长历程,或许能够解释一些东西。
李承乾生于武德二年,这一年的正月,他祖父李渊命令他父亲李世民出镇长春。宫,而李承乾出生于长安太极宫的承乾殿内,也就是说,他生下来的时候,父亲应该是不在身边的。查史书,这一年太宗皇帝一直在长春。宫呆到十月,然后从长春。宫出发,领兵去打刘武周,直打到第二年五月末才大胜回朝,在长安休息了仅仅一个月,七月初,又受父命出发去打王世充了。等李承乾的生父再在长安露脸出现,已经。是武德四年的七月,这时小承乾应该两岁左右,正是开始渐渐跟父亲加深了解和感情的年龄,但杜睿估计,当这两岁小男孩儿被抱出承乾宫的时候,他肯定不认识那个,浑身上下套着金光闪闪硬壳子的叔叔是谁。
接下来的几年,他父亲要么出去打仗,要么留在长安跟兄弟争权,反正过的都不是太平日子。父子俩相处的时间自然比以前多了,李承乾应该也终于认识了自己的亲爹,可是考虑那个时期的状况,恐怕太宗皇帝真的没有太多心思和精力去享受当爹的乐趣。
在杜睿的前世,有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研究,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儿,幼年时期跟父亲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