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10 / 12)
经受着战火的锻炼,九岁时,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罗马誓不两立的仇人。
二十五岁时,年轻的汉尼拔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虽然年轻,但他却在父亲的培育下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富有军事才能的人。
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受过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他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胆识过人,善于用兵。
平时,他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拥戴。
有人曾这样描写他:”没有一种劳苦可以使他的身体疲乏或精神颓丧。酷暑也好,严寒也好,他一样受得了。无论在骑兵还是步兵里,他总是把其他人远远地抛在后面,第一个投入战斗,交战之后,最后一个退出战场。“
杜学文将汉尼拔当成自己的偶像,完全是因为大致相同的成长轨迹,以及汉尼拔的战略思想。
第一:从外交上孤立敌人。
汉尼拔精通各种语言,尤其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还有高卢语。这样不仅仅是为了指挥他手下不同民族不同风俗的雇佣军,还是为了和罗马周边国家、民族结盟,从外交上孤立罗马。
从外交上孤立敌人,尽量争取可能的盟友!
这个思想是汉尼拔第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的。在战前汉尼拔和希腊地区的城邦达成了一起进攻罗马的盟约,他还派遣了大量的信使,和刚被罗马征服的高卢人达成了盟约。所以一开战,罗马人便同时在西西里、希腊还有伊比利亚开战,三面作战使得罗马人迟迟不能集中兵力取得一个战场的胜利。
第二:就是汉尼拔最令人惊叹的杰作了,模糊的国界线,军队就是国家的边境。汉尼拔考虑到了战争对国家经济的破坏和平民的危害,所以他才不惜一切把战争引向罗马本土,从而最大化的削弱罗马人的战争潜力,而减少迦太基的损失。
这个思想的指引下,汉尼拔完成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行军,哪怕部队不断逃跑、减员严重、道路不通、土著骚扰不断,汉尼拔也没有放弃,从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第三:分化瓦解。和外交孤立不一样的就是他的对象是自己当前的敌人而不是可能的盟友,这在以前”敌人是敌人,朋友是朋友“的西方是从来没有过的,甚至以后都出现的非常少。他利用间谍、俘虏还有有计划有针对的进军从而分化了罗马和罗马同盟间的关系,使得罗马人一度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