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 欲正人先正己(2 / 7)
国君的宝座,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做了国君,心记一箭之仇,常想杀死管仲。当发兵攻鲁之时,鲍叔牙对桓公说:“您要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候和我就够了,您如想称霸,则非有管仲不可!”
桓公胸怀大度,放弃前嫌,当即接受了鲍叔牙的意见,并派他亲自前往迎接管仲,厚礼相待,委以重任。得到管仲之后,桓公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找到了帮他振兴齐国的人。管仲在桓公的大力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在政治方面,实行了“参其国而伍其鄙”的制度。使人民各安其居,各守其业,不任意迁徙流亡,以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在军事方面,推行了“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措施。扩大了兵源,提高了战斗力。
在经济方面,实行了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的措施。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物质基础。
齐国很快国富兵强,实力雄厚,在诸侯林立的春秋福年的政治舞台上担任了主要角色。
其二,三国时刘巴可以说是一贯反对刘备的人。曹操带兵攻打刘备,别人都跟随刘备南下,唯独刘巴却向北投降了曹操。赤壁之战后,刘巴被困在荆州,诸葛亮写信劝他归顺刘备,刘巴依然不肯,又投降了刘璋。刘备和他的将领都非常痛恨刘巴。但在攻打刘璋即将破城时,刘备却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杀了刘巴,我就诛他九族。”因为刘备知道刘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刘巴果然做了刘备的尚书令。
其三,高祖之时,魏征为太子李建成的属官时,曾多次劝李建成杀掉太宗皇帝,但当玄武门之变后,太宗皇帝不但没有杀他,还给了魏征很高的官做,而且非常倚重魏征。最终实现了大唐的繁荣发展,出现了贞观盛世。
这三个故事,李贤自然都是知道的,也很奇怪,杜睿为什么要对他说这些,诧异道:“朕下旨杀了房舒,姑父可是担心朕会怨恨崔迪,事后惩治于他!”
杜睿笑道:“臣知道,圣上对崔大人心中有怨恨,可臣认为崔大人秉公执法,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圣上的怨恨是没有道理的!”
李贤闻言,不禁有些气闷,道:“姑父多虑了,朕虽然怨恨崔迪,可是却并没有要惩罚他的意思,朕也知道,他做的没有错,可是死的到底是朕的表弟,难道朕心里连怨气都不能有!”
杜睿道:“圣上因崔迪杀房舒而心中生怨,可是如果圣上不处置了房舒,那百姓们的心中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