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三章 兵临城下(4 / 12)
:“只要一家和谐平安,就算缺衣少食,也会觉得快乐。”
家庭和谐是生活快乐的根基、源泉,身处硝烟弥漫家庭内的人,无论做多大官,赚多少钱,都不可能真正快乐。
明朝徐溥,官至首辅,名声很好。据说徐溥为了修养自己的品德,自小开始就立了一规矩:准备两个瓶子,一瓶装黑豆、一瓶装黄豆;每当做了一件善事,就投一黄豆;做了不好的事或者动了坏念头、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就投一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但长期坚持下来,黄豆远远多于了黑豆。
清代林则徐有一幅训子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损其过。”希望儿孙自强自立,不要做啃老族。
郑板桥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的教育理念是:“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因为在外做官,孩子放在弟弟家带着,郑板桥交代弟弟,一定要严格要求小孩,和仆人的子女平等对待:“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
曾国藩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
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曾纪鸿虽不幸早死,但其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曾国藩对“官二代”的毛病深有警惕,多次严词训诫儿子们不要学歪风邪气:“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儿子曾纪鸿去长沙参加考试时,曾国藩又特别写信告诫:出门在外,一定要谦谨,万不可张扬,考试前也不要去拜访州县官员。
曾国藩祖训八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其中蔬、鱼、猪是中国古代农村的生活内容。其他几项今天仍有重要意义:书,就是读书,读书是为了明晓道理;早,就是早起,不贪恋被窝之舒适;扫,就是扫除,勤劳;考,就是祭祀,孝顺先人和父母;宝,就是善待亲族邻里,一个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