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海静寇府探亲槐氏(4 / 6)
秉道:“高廷赞的供词,明明被宁公公拿走,他为何隐匿不奏呢?”
神宗让执事太监命人去唤宁佐进殿。
宁佐跟随小太监向养心殿走,疑惑地问小太监道:“我是刚从皇上那儿走的,又唤我,你知道有什么事?”小太监道:“监察御史苏公秉觐见皇上,不知为了何事。”
宁佐吃一惊,说道:“等等,我还得回去取点东西。”
他揣着高廷赞的供词,吓的浑身颤抖进殿来,说道:“万岁,宣老奴有何旨意?”偷看苏公秉一眼。
神宗问道:“你因何这样长时间才到?”宁佐道:“启奏万岁,老奴肚子不好,正在......”神宗道:“宁佐,高廷赞既有招供,你刚才进宫为何不奏?”宁佐急忙跪倒,说道:“万岁,高廷赞虽有供词,只因那上面的言语,奴婢看来,似有怨君之意,又因为万岁正在和皇后饮宴,所以奴婢不敢呈给万岁御览,恐万岁见了着恼,扫万岁的兴。”
神宗问道:“现在,供词在哪里?”宁佐从怀中取出招纸,说道:“供词在此,请万岁过目。”
神宗接过招纸,看高廷赞的供词:“......罪臣高廷赞祖孙三代,为保大宋江山,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高祖皇帝黄袍加身时,并非身边所有的人都响应,甚至有人指责他不忠不义!祖父高怀德,提剑冒死高喊:‘谁反对赵检点当皇帝,我的剑可不认人!’众人在他的威震之下,皆放下武器,山呼万岁,跪地称臣。叔祖高怀亮,父亲高君宝俱死于万马军中。臣出生于母亲西征的路途上,九岁随父出征,十岁中箭受伤。臣家有一半之前人,为国捐躯,为主献身。臣身上尚有刀伤、箭眼十七处。这一残身,何惜一死。唯望洗清此案,得保我祖辈清白之名,高某虽死无憾。
臣年近半百,南征北战,在家只有九年时光,其余皆在征讨之中度过。臣若有叛逆之意,怎肯随旨回京。如与北安王勾结,为何把他的爱弟耶律通押送京城作为人质!可是,竟有人把臣一生最深恶痛绝的行为,以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臣的身上,真是天大的冤枉,奇齿的大辱!
臣永不忘记,为母守孝期满,回朝面圣之时,畅所欲言的君臣 “殿中对”,深感陛下对臣的重视和信任。臣这颗感恩之心,永放光芒......遗憾的是,这颗放光的心,正在被无情的摧残、扑打......臣想要报恩的机会也没有了......
陛下可曾记得,在国难当头之际,是何人挺身而出,为国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