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部分(2 / 6)
路,一定要和公孙长同行,公孙长无奈只得同意。
其实谁走水路,谁走陆路公孙长是有想法的。一则北方人不惯水路,二则水路变数更大,常有人力所不能抗拒之自然风险,宁上山,勿下海就是此理。
只是少林二尊者更有自己的使命和道理,公孙长既为少林寺俗家弟子,法号愚了,和方丈同辈,是少林二尊者之长辈。他们此行,固然要帮助同道维护武林正义,同时也要保护公孙长尽管公孙长不一定需要探们保护。但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也多一份智慧,说不定何时何地就能用得上,是以,二尊者坚持己见。
愈荣先带着从凤凰谷出来的水手,驾船自阳河开始,几经辗转,奔宁州而去。
一路上公孙长都在思考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不是紫薇宫上官子婉,也不是宁王朱宸濠,更不是宁州的形势,而是公孙长他自己的武功。
公孙长内力深厚,天下少有,但其武功稀松平常也是练武之人中罕见的。一直以来,对阵搏击,靠的都是内力支撑和反应速度临场机变。虽然没有败绩,但每次胜利都来之不易。都是险招出击,险中取胜,结果虽不错,过程却凶险无比,一个差池,后果不堪设想。这样以来,每次出手都要丝毫不差,亦不能有丝毫的留情,往往要置对手于死地。这正是公孙长思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试想,江湖中人,结怨寻仇,抱打不平,失手伤命这屡见不鲜,这其中固然有十恶不赦,死有余辜者,也有一时恶念行为失当的,更有纯粹为了争强好胜而一较高下的。倘若遇上,一概而论,从而一招致人死命,岂非自己先成了大奸巨恶?
再者,内力深厚,对阵久了,终有枯竭之时,就像一个体力超群善于奔跑之人,连续跑十里路没事,再连续跑百里没事,然则若连续数日跑数百乃至数千里路呢?总有撑不住的时候,最终会被累死。这就要借助脚力,马,驴,骡,牛,或者乘车坐船坐轿,总要想法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
武功招式就是弥补内力的最好方法。
另外,对阵之时,公孙长自己或可应付,自己的同伴呢?自己没有武功招式怎样传授给别人呢?是以公孙长想有自己的武功招式。
其实,以公孙长的武学造诣,随便华山派,泰山派哪一家的剑法刀法,看几遍就能了然于胸,稍加演练就能将其威力发挥到极致。然而,公孙长不愿意那么做,他有他的道理自己曾经保存过人家的武学秘笈,如果修习了他们的武功,无法向人家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