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部分(3 / 7)
就不亚于孔、孟、程、朱四大夫子,可谓大明一代成就最卓越的奇人。它的存在,足足影响了整个明朝后期。
然则,王御史也一生坎坷,挫折不断。
王守仁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进士出身,曾做过州府。在父亲眼里,王守仁也应该苦读经史子集,科举取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然而,少年王守仁不要说读书应试了,就连行为举止也有别于别人的孩子,常常是荒诞怪异,把家人搞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提起来就让王知府大叹其气,大摇其头,甚至在同僚们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不过少年的王守仁也有很多梦想,诸多梦想中没有一个是科举取仕,奋斗仕途的,孔子啦,孟子啦,诸子百家都是他的榜样,他做梦都想成为圣人。然而他又不肯读正统的四书五经,尽看一些旁门左道,气的王知府骂他不务正业。
终于有一天,这位圣人坯子对朱子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兴趣经一发不可收拾。
他听人说朱子理学的精髓就是“格物致知”,重在格物。
格什么呢?他发现自家院子里有片竹子,就开始“格”起了竹子。一连七天七夜,不吃不喝不睡,梦想像佛祖释迦牟尼一样,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而得道。这一次道没有“格”出来,却实实在在“格”出了令王守仁终生难忘的东西,那就是病根,困扰自己一生,让自己尝尽苦痛的病根。就是这一次“格物”,也差点“格”掉了性命,得亏医治有效,否则后果不敢设想。
眼看王守仁到婚龄了,王知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这半傻不傻的儿子,王知府使出了杀手锏为他娶一房媳妇来管束他。说起来一切也还顺利,下聘定亲,一直到成婚。然而就是到了大婚这一天,竟出了差错。
亲家是靖江府张知府,王守仁去靖江完婚,一切就绪,到了拜堂的吉时,才发现新郎不在新娘的身边。这可急坏了张知府,好端端的一个大活人竟然消失了,堂拜不成也就罢了,人没了,怎么向王知府交代?
于是四处派人,满世界寻找,就差把靖江翻了个了,还是音讯全无,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还是王知府知道自己的儿子,派人安慰亲家:没准儿他自己就回来了,不要操心。
王知府没错,果不其然,王守仁自己回来了,不过是在三天之后。
问其去向曰:和城外道观里的道士论道了。
这是正常人吗?大婚之日晾着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