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西汉皇朝的盛极而衰 (1)(15 / 22)
员。
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后颁布了十次大赦令……
在任用地方官时,汉宣帝注意选拔一些精明能干的官员对不法豪强实行镇压,同时还任用了一批循吏,说白了就是用好官去治理地方,从而改变了吏治苛严和破坏的现象,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政治局面。
在农业方面,汉宣帝时期设立“常平仓”来调控粮价,即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粮仓,用价值规律来协调粮食的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施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凭借政府掌握的大量资金,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边疆的粮食储备产生了有利影响。
而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的现象,为制止土地兼并,汉宣帝即位后,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地主的控制,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
在赋税方面,汉宣帝继续奉行昭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政策:公元前73年,免除了当年租税。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
公元前67年,下令降低盐价,为老百姓减轻生活压力。同时宣布,当地政府要帮助返回家乡的逃荒人,要分给他们土地,还要免费发放给他们农作物种子和粮食,让他们开垦荒地。
公元前63年,由于这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一石谷才五吊钱,是汉朝有史以来的最低价。
公元前55年,下令减少天下口钱。
公元前52年,又下令减收全国百姓算赋钱。
公元前51年,再次诏令免除当年田租。
在徭役方面,汉宣帝也尽量减省。当时,漕运所消耗的人力很多,每年从关东向长安运谷需用六万人。汉宣帝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买粮,供给长安所用,减清了关东地区大半的漕卒。
汉宣帝的这些政治、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