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拜访荀爽(2 / 5)
熏陶,自然而然地使这片土地成为孕育出无数优秀儿女的沃土。
这里形成了陈、赖、韩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许由、大禹、夏启、太康、仲康、少康、吕不韦、张良、晁错等名垂华夏历史的人物。
另一个时空,赵子龙听说某岛国内的孩子连骂架都很文明,当时付之一笑。
走在阳翟的大街上,连高声喧哗的都很少,即便有人生气了骂人,一声竖子已是极限。
其实,赵云不知道,别人都醉了,郭嘉是酒喝得最少的。哪怕因为年龄的关系不胜酒力,他只晕乎了一会儿就清醒了。
家族里有不少哥哥什么的,像郭图之类,从来没有得到刚刚认识的子龙大哥这样的感觉。
感觉他把自己鞋子脱掉,又褪下外套,被子盖在身上,还细心地掖掖被角。
听到门被轻声地合上,他悄悄睁开眼睛,房间布置得简约而不简单,处处都是值钱的东西。
被子不知道是什么做的,盖在身上暖烘烘的。身为郭氏家族支族,他家境贫寒。
从小都没有在这样的房间里睡过觉,或许酒力比较大,不一会儿也就睡着了。
荀爽,字慈明,也是荀叔父,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
此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
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
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着述为事。
先后着《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
正是因为赵典和荀爽的关系,他的侄子赵温一封书信,赵云才能在颍川书院求学。
一个是普通学子,另一个是学院祭酒,双方在私底下并没有什么交集。
既然马上就要离开,来拜访荀爽也就是应有之义。
荀家是战国时期荀卿的后裔,荀爽的父亲荀淑是荀子的十一世孙。
荀淑其人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
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
他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他的八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