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成谶。(4 / 10)
怒火迅速升腾,台上演的不是戏,都是真实的生活。朱熹自从当上他的经筵官之后,的确什么都管,对一切都插手。长此以往,到底谁才是皇帝,谁才是这个天下的主人?!
韩侂胄冷眼旁观,只加了一把咸盐。他说:“朱熹实在是太迂腐了,陛下行动必有千乘万骑,而他要求您每天朝见一次太上皇,这实在是无理取闹。”
这说到了赵扩的心坎上。
几天之后,赵扩亲书御笔,贬朱熹回乡,只授予宫观闲职。
赵汝愚第一时间知道了朱熹罢职的消息,他利用首相职权把御笔封了起来,不给别人看。之后迅速去见赵扩,希望能够挽回。
首相在皇帝榻前且拜且谏,说了很久。皇帝没有打断他,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加强了一个印象——赵汝愚,你跟我对着干。
你助朱熹不行君命!
赵汝愚失望而归,第二天朱熹罢职的御笔传遍朝野,事情开始变大发了。道学,在当时只是显学,是南宋学术界的一大主流,并没有成为官学,但受众众多,朱熹的门徒、崇拜者遍布官方民间,想罢免他,完全是在捅马蜂窝。
先是侍从圈炸了,给事中、中书舍人轮番上阵,动用封驳权阻止罢免;再是省部级高官,吏部、工部的侍郎们一起上阵,跟新皇帝叫板;最后一锤定音的人是一位负责登闻鼓院的牛人,名叫游仲鸿,他告诉皇帝:“……朱熹一去,则谁不欲去?正人尽去,则何以为国?”
上升到了这种程度,任何稍有理智、逻辑的人都能看出来,游仲鸿说的不是某位德高望重的大教授,而是国家唯一的领导人。
而游仲鸿正是最初选御史时,被御笔顶下来的那个倒霉蛋。结合在一起,赵扩就算再不聪明,都能联想到赵汝愚结党干政上去。
韩侂胄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大家都闹起来,让皇帝看一下,到底谁是忠君的,谁是另立山头的。都对号入座之后,事情就简单了。两天之后,御笔再次从天而降,直接交给了朱熹本人,让他立即滚蛋。这下朱熹彻底没话说了。只要是个人,稍有点面子,都没办法再赖着不走。
朱圣人卷铺盖回乡,距离他入朝只有四十六天。
或许他真的是位圣人,人生遭遇和排名前两位如出一辙。都是活着的时候东跑西颠,到了哪儿都不受待见。虽然身后有一大群的徒子徒孙,齐心合力地为他歌功颂德,将他推到宇宙第一宝座上去,可那要在他身后才能实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