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回国(三) 字数:6597(5 / 7)
粟Y还有更妙的一条,那就是他的经验、他的战场直觉。擅长韬略、智勇双全的粟Y,已有20多年的作战经历,诸多的经验教训造就了他那灵敏的战场直觉。他担任参谋长时的红10军团的覆没,他所指挥领导的苏浙军区部队绝粮久困于天目山,一年前刘邓首长千里跃进大别山几乎丢弃全部重装备,使他看到现在10万多人跃进长江以南杀出一条血路,作完全没有后方的作战,必然要丢弃全部重装备,减员一半,出现大批伤亡,伤员无法收容与归队,逃亡失散不断;尤其是火力减弱与伤员、弹药的极大困难,将使指挥员难以捕捉战机和坚持歼敌,在当前国共决战的非常形势下,补给严重困难和“与民争食”,会使10万大军难以立足。
经过反反复复思考,反反复复对比,在说服陈y司令员并征求刘邓首长的意见后,4月18日,粟裕终于鼓足勇气,斗胆直呈,以长达3000多字的详细报告致电中工委刘少Q、朱D,并请转中央军委,并报华东局。为明确责任,电报是以粟Y个人名义发出的。他在电报最后特别表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后悔。”并一再说明,这是自己不成熟的意见,虽经月余考虑,恐有不周,加以对政局方面的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
刚到城南庄不久的毛泽D与周恩L等反复商量后,将陈Y、粟Y召到城南庄,并把这个问题列入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的重要议程,经过再三讨论,同意和采纳了粟Y的意见,对华野第1兵团的任务重新做了布置。
敢于实事求是地提出与中央战略行动方案不同的意见的将领,是大智大勇的。粟Y作为战区指挥员敢于采取这样一个极有分量的大动作,深受毛泽D、周恩L、刘少Q、朱D、任弼S等中央领导人的赞许。而善于实事求是地采纳部属不同意见的最高统帅更是大智大勇的,这需要特别的战略勇气和恢宏气度,这种高度的民主,保证了中国GCD的领袖们能够左右这场前无古人的国共命运大决战。
1948年上半年,陈Y、粟Y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和刘邓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先后进行了皖东、豫东、开封、襄樊、昌潍、兖州等一系列战役,大量歼灭当地的国军部队,收复了苏北、江淮地区。
5月31日,粟率领在黄河以北结束休整的第1、4、6纵及特种兵两个纵队,渡黄河南下,与黄河以南的第3、8、10等纵队会合,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取得豫东战役的胜利,歼敌9万余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