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回国(三) 字数:6597(6 / 7)
豫东战役证明打大歼灭战的想法符合实际。解放战争以来,随着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解放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个客观规律。这种大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对手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条件。
粟Y对此作了周密分析。他认为,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来看,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决战,又以在徐蚌地区为最有利。因为徐蚌地区不仅地形宽阔,通道多,适宜于大兵团运动,而且大部地区是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群众条件好背靠冀鲁豫老根据地,地处华东。中原接合部,距华北也不远,能得到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支援。还可以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打属于南京政府嫡系的徐州集团。如果兵出中原,我军将处于白健生的武汉集团与刘经扶的徐州集团之间,桂系部队可能参战。
华东野战军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由粟Y指挥,发动济南战役,采用“攻济打援”的作战方法,由43个团组成强大的攻城集团,76个团组成打援集团,既要攻克济南,又要阻击从徐州北援之敌。由于攻城集团连续猛烈攻击,迅速攻克济南,歼灭了守军,而徐州之增援部队因惧怕强大的打援集团,直到济南守军被歼之时,也未敢大举北援。
在济南战役前,粟Y就考虑到打下济南以后华野向何处出动。1948年8月23日,粟Y等在上报军委的电报中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路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这一想法是想以这一作战行动为下一个作战和渡江创造条件。济南战役敌人援兵没有来,就有必要,也有足够的力量,同敌人在江北再作大的较量。粟Y有这个战略决心。所以就有了这份对战略决战产生重大影响的电报。
济南战役使华北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国军徐州、郑州、济南三足鼎立的态势陷于瓦解,徐州“剿总”刘经扶集团所属的三个兵团云集在徐州周围,依靠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形成所谓“一点两线”的部署,企图阻止华东野战军南下作战,以屏障南京。
如今,南京的蒋总统为确保国军对津浦路、陇海路、平汉路等重要铁路干线的控制,阻止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军会合,将部队沿陇海路、平汉路、津浦路部署:第16兵团的两个军驻郑州;第2兵团五个军驻商丘;第8兵团两个军驻开封;第12兵团四个军驻确山;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