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烽火(九) 字数:5411(3 / 6)
庄起义。
11月28日,何基沣、张克侠、孟绍濂(77军副军长)、过家芳(77军132师师长,地下党员)、杨干三(59军38师师长)、崔振伦(59军180师师长)发表联名通电,宣布脱离南京政府,加入解放军。
何、张的起义,使得徐州北面的国军运河防线出现了大缺口,为解放军的三个纵队迅速渡过运河,切断黄焕然兵团与徐州的联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根据后来的推算,只要在这里,解放军停留时间超过四个小时,黄焕然兵团将顺利地退入徐州。
11月7日,粟Y查明了黄焕然兵团的西撤行动,又获悉何、张即将起义,立即下令各部分头追击,要求各部不怕建制混乱,谁先到达,谁就先切断敌向徐州退路。华野担任突击任务的第1、4、6、8、9纵队分路南下,向运河东岸挺进;第7、10、13纵队穿过第3绥靖区起义部队防区,直取曹八集、大许家;第2、12纵队南越陇海路,向徐州东南攻击前进,迂回堵截西撤之敌;第11纵队及江淮军区两个旅,经皂河向大许家前进,与突击集团协同堵截西撤之敌。
11月8日黄昏,第4纵队在运河车站以北与黄焕然兵团后卫第100军44师遭遇,激战一夜后,4纵未与敌纠缠,向西强渡运河,继续追击黄焕然兵团主力。当天午夜,第9纵队在沂河边的埝头集追上了黄焕然兵团担任侧翼掩护的第63军后卫两个团,在战斗中为了迅速渡过沂河迂回包围敌人,9纵27师79团1营2连的十个战士跳下冰冷的河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浮桥,保障部队完成了任务。这个事迹被称为“十人桥”,后来写进了新中国的小学教科书。激战至次日拂晓,全歼63军后卫两个团。
11月9日,华野发布《关于全歼黄焕然兵团的政治动员令》,号召全军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饥寒,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不为小股之敌迷惑,不为河流所阻,坚决追击,奋勇作战。特别要求各级指挥员在总作战意图下,机断专行,灵活指挥,不失战机组织作战。
华野主力的多路推进,以及何、张的起义,南京震惊,徐州惶恐。蒋总统、刘经扶都判断解放军势在攻取徐州,为确保徐州,徐州剿总于11月9日紧急调整部署。李文卿兵团向徐州东北的大湖、荆山铺、茅村车站地区集结;黄焕然兵团向徐州东南的徐山村、潘塘地区集结;邱雨庵兵团位于徐州以西的黄口地区,对付从鲁西南向徐州推进的解放军六个纵队(实际为两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