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报国无门 (1)(17 / 22)
六岁那年刚到上书房读书时,就已经表现出朴素高洁的志趣,曾指着书上的“财”字说:“我不爱这个字。”又指着“俭”字说:“我喜欢‘俭’字,它是天下之福啊!”也许,这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征兆,从此把他的命运和苦难的国家、不幸的民族连在一起了。
在今天的早朝上,他收到了两份重要的奏摺。
第一份是御史杨深秀上摺,请上告天祖,大誓群臣,以定国是而一人心。这个摺子是由康有为起草的,激昂慷慨,恳切急迫,犹如变法誓词。皇帝已经决心付诸实施,由他的老师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尽快向全国颁布。
第二份则是与厉行变法的高亢乐章极不调和的噪音,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许应骙、张荫桓上摺,向皇帝报告了和英国公使窦纳乐谈判的结果,并呈上了条约稿本,请求审批。
现在,这份《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就捧在皇帝的手里。皓首银须的帝师翁同龢侍立在御座旁,凝望着他心爱的学生,崇敬的君王。光绪皇帝剑眉微蹙,全神贯注,逐字逐句地审阅那份《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溯查多年以来,素悉香港一处非拓展界址不足以资保卫。今中、英两国政府议定大略,按照粘附地图,展拓英界,作为新租之地。其所定详细界线,应俟两国派员勘明后,再行画定,以九十九年为限期。又议定:所有现在九龙城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惟不得与保卫香港之武备有所妨碍。其余新租之地,专归英国管辖。至九龙向通新安陆路,中国官民照常行走。又议定:仍留附近九龙城原码头一区,以便中国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来停泊,且便城内官民任便行走。将来中国建造铁路至九龙英国管辖之界,临时商办。又议定:在所展界内,不可将居民迫令迁移,产业入官,若因修建衙署、筑造炮台等官工需用地段,皆应从公给价。自开办后,遇有两国交犯之事,仍照中英原约香港章程办理。查按照粘附地图所租与英国之地,内有大鹏湾、深圳湾水面,惟议定:该两湾中国兵船,无论在局内或局外,仍可享用。
此约应于画押后,自中国五月十三日,即西历七月初一号开办施行。其批准文据应在英国京城速行互换。为此,两国大臣将此专条画押盖印,以昭信守。此专条在中国京城缮立汉文四份、英文四份,共八份。
光绪皇帝把《专条》看了两遍,默然无语。又展开附后的地图,仔细察看。西暖阁寂静得可以听到皇帝的呼吸声,窗外隐隐传来四声杜鹃顿挫抑扬的鸣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