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海隅落日 (1)(21 / 22)
隆起的中国式屋顶,使这座西洋式建筑多少涂上了一些东方色彩。另一个与旧楼不同之处是在前后两面的正中各增加了一个希腊式的三角形山墙,从而带有一些文艺复兴式的味道,整座建筑将古今中外杂糅,也就说不清是什么风格了。新楼与旧楼之间由宽阔的楼梯相连,一楼不仅有大饭厅和客厅,而且还设有大舞厅,总督阁下所举行的重大活动都有足够的场所了。政府山前面再没有高大的建筑物遮挡视线,从面北的柱廊和窗户纵目远望,港岛北部的海滨景色尽入眼底,居高临下的总督府占尽风光。
现在,海空夕阳斜照,给耸立在政府山的大楼镶上了一圈金边,楼顶前沿笔直的旗杆上,红白蓝三色相间的“米”字旗迎风招展。正是喝下午茶的时间,在总督的办公室里,第十二任总督卜力和他最重要的助手辅政司骆克一边品味着浓得发苦的非洲咖啡,一边切磋着忙得放不下的政务。曾经担任第十任港督的德辅在卸任后所写的回忆录中说过:“总督需要亲自过问的事情很少,各项工作自有辅政司去处理,图清闲的港督只需在别人起草的文件上签签名,即可舒舒服服地把总督做到任满。”但实际上,德辅自己并没有享受到这份清闲,他上任之初便亲自起草了旨在扼制华人业主势力扩张的《欧人住宅区保留法例》,在五年任期之中,开始了维多利亚港中区的填海工程,建成了山顶缆车,成立了两家大型股份公司置地公司和电灯公司,并且还扩建了总督府,忙得不亦乐乎。他的继任者第十一任总督威廉·罗便臣更没有闲情逸致,不仅被财政赤字、经济衰退搞得头昏脑涨,而且在五年内竟然赶上了两次大瘟疫,三千五百多名香港居民丧生,连罗便臣夫人也未能幸免。焦头烂额的威廉·罗便臣为了摆脱困境,极力谋求扩张香港的地盘,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促成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签订。对于英国来说,能够胁迫大清帝国作出如此巨大的妥协,不仅归“功”于驻华公使窦纳乐那外交官加武夫的谈判技巧,为此出谋划策的港督威廉·罗便臣也“功”不可没,而他却又没有来得及享受这一成果,在今年二月便任满离职,把新租借地这颗成熟的桃子留给继任者第十二任总督卜力去摘取了。
卜力的办公室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地图,这幅地图正是窦纳乐与李鸿章谈判时所使用的地图的蓝本,它的区域包括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广东新安县的大部以及附近的岛屿和海域,也就是新任港督治下的全部领土和领水。此刻,卜力总督瘦长的背影几乎贴在地图上,他的手里拿着一只长柄的放大镜,仔细地观赏着新租借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