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世纪婴啼 (3)(6 / 22)
永远景仰、永远纪念,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不以成败论英雄
邓菁士等人领导的抗英武装力量,直接参战人数达二千六百人之众,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包括从民间购置的大炮、原各围村防盗自卫的抬枪、从各种渠道购买的长枪、短枪(其中有些是太平天国缴获的“洋枪队”武器,太平天国失败后,这些武器失落民间)、大刀、长矛、三叉戟、匕首,与港英的正规军队和警察部队相比,武器装备低劣,人员军事素质不足,然而他们不畏强暴,敢于以弱战强,先后组织了1899年4月15日的首战大埔、4月17日的再战大埔和伏击林村谷、4月18日的反攻石头围等多次战斗,虽均未能获胜,但屡败屡战,宁死不屈,可歌可泣,而且在军事上、心理上都给英军造成了重大打击。港府辅政司兼“新界”专员骆克曾在1899年4月19日的报告中说:“要是他们有近代化的武器,我军恐怕就更加为难了。即使如此,他们用原始武器开火的那股劲头,也显出他们浑身是胆。”驻港英军司令加士居少将在1899年5月5日的报告中说:“如果叛乱不被及时制止,很可能蔓延成一种可怕的规模。目前我们发现,他们的行动都是经过周密的部署,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胜利,都会使情况日益复杂。”英军奥格尔曼中校在1899年5月6日的报告中也说:“我相信敌军的数量一定非常可观,而且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这上面了,他们希望以占绝对优势的人数来压倒我们,但中国人对近代化武器的威力并没有任何概念。”从英方当时的许多函件和报告都可看出,抗英武装力量的人数众多,斗志昂扬,领导者也具有相当的军事指挥才能,但武器低劣是他们的致命弱点,而且在两国已经签订《专条》,清政府软弱无能、处处退让的情况下,民间抵抗运动最后失败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在以往的一些史料性著作中,曾有过乡民大败英军的记述。如了又著《香港初期史话》(1958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称:“4月18日,群众2500人在上涌与英军激战,把英军打败”;“5月,英军大举反攻,炮轰锦田围,夺去铁门作为战利品。”李宏著《香港大事记》(1988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也称:“4月18日,新界人民2500多人在上涌与英兵激战,挫败英军。”
刘存宽在《香港历史问题资料选评——租借新界》(1995年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一书中曾指出上述说法不确之处有三:其一,4月18日激战的发生地在上村石头围而非“上涌”;其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