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民以食为天(1 / 4)
北边疆幅员辽阔,通行不便,若想仅仅依靠政府的力进行控制,显然力不从心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汉制夷”,通过大量的将汉人移民向边疆,并在军队的保护下,不断的“侵吞”土著民的土地,最终对该地区彻底实现汉化。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该地区游离于中央之外的威胁,又开发了拥有着资源丰富的西北土地,同时,还解决了汉地大量无主农民的生存问题,可谓一举数得。
当然,这个计划实行起来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地的土著民必然不会允许大量的汉民进入他们所谓“世代居住”的土地,所以曾纪泽才会免费武装移民之汉人,使汉人们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迅速的团结并武装起来,配合政府军,镇压那些企图入侵他们土地的土著民。
计划是有点阴险和残酷,但在19世纪这个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时代,这也是曾纪泽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避免国家分裂所能想到的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随着战争的结,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大明终于进入了难得的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良好阶段。
仅仅1868年到1869年之间,全国各:就新增了工厂四百余家,尤其以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大明产的纺织品以其廉价的劳动力,得以以价廉的价格售往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各地。
自1864年第一家器纺织厂在上海成立之后,短年时间内,大明的纺织品就夺取了本国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市场,以及东南亚百分之二十的市场甚至已经开始远销欧美。
大明航运业的发展也迅速,全国拥有二十艘以上蒸汽轮船的航运公司已达十四家之多,不但成功的从洋商手中夺回了一半以上的国内运输业务,还正在向东南亚航运市场进军。
至于矿、冶炼等行业,由于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故在竞争力上与欧美企业还有一些差距同样也在稳步的发展。由于政府所采取的贸易保护,对外商矿炼企业的生产规模做了严格的限制其无法做大做强,而本国矿冶企业则不受则限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外商企业的竞争优势。
更因纪泽本人地地质知识。使得本国地矿业企业。几乎不需要进行任何漫长而低效地地找矿探矿工作能湖南、云南、湖北、江西等金属资源丰富地省份开辟出一座座品味高、储量大地优质新矿。这更是洋商所不具备地优势。
此时地中国农业仍然是业之根本。发展农业经济自然也是曾纪泽经济改革地重头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