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坦克集团军的建立、编制和战斗能力(13 / 16)
中不再单设集团军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的指挥机构。1943年坦克集团军最初的几次进攻战役(奥廖尔战役、别尔哥罗德一哈尔科夫战役、基辅战役等)的经验表明,坦克集团军野战指挥机构的编制基本上符合其所担负任务的性质,但也有一些缺点。例如,没有专门统计在编和伤亡人员的单位,这使司令部判断己军状况时感到困难。到1943年末,这一统计工作是由司令部的作战处和干部处共同完成的。由于浪有军事交通处,难以检查运输物资的汽车的运行和卸载情况。装甲坦克修理和补给部没有设司令部,因此拟制技术保障计划和领导属下的修理部队都较困难。战斗情况变化快,战斗行动流动性大,要求迅速收集、处理情报资料,并迅速向部队传达号令。但是,由于司令部,一特别是作战处从事作战业务的军官数量有限,对指挥军队和军队的行动都是不利的。指挥机构,尤其是司令部机动能力较差,这是因为保障和勤务分队的人员过多。1944-1945年,坦克集团军指挥机构的编制有所改进,司令部的作战指挥能力有所加强。集团军司令部增编了军务和伤亡统计处。司令部的人数由103人减少到88人,主要是减少了与作战指挥业务关系不大的人员。指挥机构内部适当调整了职责分工。
例如,司令部作战处经调整后从事作战业务的能力提高了一倍。保障和勤务分队人员的比重由40%降到21%。从坦克第1、3、4集团军的编制情况看,一般都达到满额,而在1943年实编人员只是编制数的60-65%。其它野战指挥机关也得到了加强。后勤部增编了军事交通处和政治处。装甲坦克修理和补给部增设了司令部。还增设了司令部的副参谋长和副处长。指挥机构编制上的缺点是,没有组织实施战役伪装、无线电抗干扰和交通调整勤务的单位。
为保障对军队的指挥,集团军拥有无线、有线和运动通信工具。负责传递情报的通信单位有:独立通信团,团内有10-15部电台(其中3-4部大功率电台)和18部电报机;独立航空通信团(32架110-2飞机);运动通信工具连(15辆通行力较高的汽车、17辆摩托车、18辆装甲车);4-5个架线连。1943年坦克集团军的进攻战役经验表明,无线电通信工具的战术技术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组织无线电通信的要求:行进中的通信距离不能超过25、30公里,由于采用统一的频率范围,通话易被敌人窃听;通信线路的容量也不大。然而,无线电通信在高度机动的作战行动中应是主要的通信手段。与方面军司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