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进攻战役过程中的军队指挥(6 / 9)
特点。
在进攻战役过程中,坦克集团军指挥机构距有关军指挥所的距离如下:作战组6-10公里,指挥所15-25公里,指挥所第二梯队25-30公里(见表23)。
在这样的距离内,使用当时的通信器材可以保障可靠的通信联络和稳定的军队指挥。由于集团军的作战特点不同,组织指挥机构的方法也不同。例如,转入追击时,各指挥所配置在预期取得战果的方向上。司令员通常在作战组指挥军队。在许多战役中,建立了临时指挥所。例如,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由于部队前进迅速,在英格拉维地域(捷克)构筑了临时指挥所,其任务是传递报告、收集情况资料和方面军司令部的其他通报。司令员、参谋长、各兵种和勤务主任携带通信器材直接跟随部队前进。强渡江河时,指挥所更靠近部队,而且成梯次配置。除了作战组或观察所,还建立临时指挥所,以便组织强渡和指挥在对岸作战的军队。山地进攻时,指挥所也广泛进行纵深梯次配置和分开配置。
例如,在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和以后的其他战役中,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为了指挥军队,也像在一般条件下一样,建立了指挥所、指挥所第二梯队和司令部作战组。而且在山地,还常常要求组织集团军的临时指挥所、前进观察所,侧方观察所和预备观察所。
例如,集团军接近特兰西瓦尼亚山脉时,建立了这样的指挥所,当时集团军各兵团之间相距较远,正面为40-60公里。在集团军的一个方向上建立以副司令员为首的临时指挥所,携带1-2部中等功率和大功率电台,改善了军队指挥,保持了集中指挥。
此外,还出现了要求军队领导更加靠近部队的趋向。例如,在布达佩斯战役中集团军指挥机构到第一梯队战斗队形的距离如下:作战组为4-8公里,指挥所为10-12公里,就是说,它们比在一般条件下更靠近部队。但是,在一些战役中,由于某些原因,包括地形条件,至先头部队的距离更远些:作战组为16-18公里,指挥所为40-80公里,如1944年9-10月在克卢日方向和德布勒森方向,而在远东战役过程中为80-90公里。在这些情况下,建立严密的军队指挥体系和采取组织措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远东战役中,指挥军队的主要机构是以司令员为首的作战组,它跟随集团军第一梯队前进;空降兵在沈阳机降时,由配属的航空兵大队派出携带电台的机群转发作战信号。在集团军中,为了提高指挥所和通信枢纽部的行动快速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