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进攻战役过程中的军队指挥(7 / 9)
,所有电台(包括旅电台)都改装在通行能力良好的汽车上。
在大城市作战时,指挥所也尽量靠近部队。根据柏林战役中各次战斗的经验,集团军指挥所的距离为4-10公里,作战组为2-3公里。第二个特点是建立比一般条件下更稠密的、以野战指挥部主管人员为首的临时指挥所网。这是因为各坦克兵团加强有步兵师和炮兵,进行独立作战。因此,要求在现地协调军队的行动。这些特点以及其他特点要求组织通信联络时考虑到作战条件。例如,储备更多的预备通信器材。部分电台用于自动转信。改变传统网路的方法是建立更多的无线电专向。城市作战时,天线抛到屋顶上。有线通信线路沿管道、草坪、严重破坏和不通行的街道敷设。在战术范围,比在一般条件下更广泛地使用音响信号和目视信号。根据在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地区作战的经验,春季的泥泞道路对军队指挥有很大影响。例如,在乌曼一保托山内战役中,坦克和汽车几乎不能前进,或者行驶速度很慢,影响使用地面的运动指挥器材和无线电器材。有时在道路上,司令部几乎丢掉所有电台,如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接近南布格河时。结果,航空兵通信几乎成了唯一的通信手段。此外,还广泛使用了通信参谋,主要是乘马。作战组配备2-3部PCB型电台、2-3部PB型电台(而且大部分电台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同坦克(司令员、参谋长、炮兵司令员、作战处长、侦寮处长、通信处长和其他许多主管人员)一起前进,也是组织指挥的一个特点。司令部在作战组后10-15公里处前进。为了防止装有电台的司令部车辆掉队,预先就固定了牵引它们的坦克,以保障司令部车辆沿泥泞道路畅行无阻的前进。战斗实践表明,从保持指挥稳定的观点来看,转移指挥所最有效的的方法是交互跃进和成两个梯队转移。这时,要求周密地组织通信联络,否则指挥会被破坏。例如,在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中,由于指挥所和指挥所第二梯队落后于部队,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1司其他坦克集团军比较,指挥的稳定性较差。问题在于集团军指挥所长时间设在一个地点(约6昼夜),集团军指挥所脱离各军指挥所60-80公里以上,这是因为指挥所有一线通信线路的架设迟缓,而且上述指挥所的通信器材没有开设第二个位置。只是到了1945年1月:37日,建立了通信兵预备队,情况才有好转。
在进攻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通信器材保持通信联络,在1943年各次战役中,集团军和军主要使用有线通信器材;在1944-1945年,主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