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八章 倔强(1 / 7)
更新时间:2012-5-28 20:46:47 字数:5324
机构改革以后,我国经济体制随之发生变化。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预料中转轨时期的困难出现了。长期以来靠计划经济体制吃饭的供销系统,出现了多种困难。责任承包后没有现成模式,商业信息迟缓,供货销货方式呆滞死板。开春的时候农村大忙季节农民要的种子,农具,肥料准备不充分供应不足。所以,整个供销系统的经济效益并不令人乐观。农副土产公司,生资公司,和一些乡镇供销社责任承包以后任务完不成,不断出现亏损。债务越来越多,负增长比例逐渐上升。干部职工的工资不能按月发放,一拖就是几个月。
山区供销系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
许多在岗的职工由于没有经商做生意经验,任务承包亏损以后产生畏惧心理。认为自己不是吃这碗饭的料,不安心工作。有的人干脆停薪留职“下海”,另找谋生之路。有的人四处托人活动,拉关系走后门调到其他部门或单位。有的人另起锅灶凭一技之长或几十年的人际关系,开夫妻店或父子柜台维持生活。
供销部门许多基层领导面对这种状态只是干着急,一时竟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许多老供销牢骚满腹,外出打工不现实,年纪大了用工企业不要。依靠儿女不行,儿女生活比较困难,小家庭日子也紧张。
罗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犹如千斤重担挑在肩膀上。他和妻子都靠自己那点微薄工资来维持生活,现在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经济上没有其他收入,意味着他老两口生活来源不稳定没有多大保障。
那一段时间罗刚的心情不太好,他约了两个老同志聊天。这两位老同志都是抗美援朝的战友,一位任过单位主要领导一直吃财政饭。另一位一直在农村,年纪大了与在城里的儿子一起生活。对待工资三个人有不同的看法。
那位任过主要领导的战友对待工资问题不以为然,对罗刚有很大的同情心。安慰他说这是改革,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叫罗刚积极主动想一想其他办法。
那位还在农村的战友基本上没有工资慨念,脑子里都是享儿福。长期农村生活使他与劳动分不开,劝说罗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做点事饿不死。
罗刚觉得自己虽然年纪较大,但是仍然要多想办法,不能向组织上伸手,请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更不能坐享其成,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他知道今后的路靠自己走,当软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