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6 / 15)
缀在一片绿色之中,构成了一副沙场点兵的自然景观。
赵湘芗很喜欢这张照片,在照片的背后注明了拍摄时间和摄影者楚兰的名字,她想如果她能成为一个比较著名的作家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家,这张照片或许会出现在某报纸或者杂志上。还有一张照片是她和楚兰的合影,是楚兰调好诸元之后请夏玫玫按的快门。这是一种既定的姿势,两个人都在站着,微笑,是面向镜头临时酝酿的表情。赵湘芗发现照片上的楚兰比现实中的楚兰要显得更加年轻,更像是一个淳朴未开的女学生。此时的军人标志是两片领章一朵帽徽的三点红,军装上衣的确良面料的绿色外罩宽松肥大,就像一株硕粗的树干,楚兰的脸蛋便从这树干的顶端开放出来,呈现出健康的微红。
十年之后赵湘芗再浏览这些照片,居然感觉到那身简单的军装原来是那样的合体,尽管款式和质地已经遥远地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时尚,但是仍然焕发出历史的新鲜和朝气,尤其是穿在女孩子们的身上,并没有因其简朴而遮掩了天然丽质,反而衬托出呼之欲出的娇艳。军装也是一种时尚,而且有着与时代同步的永恒魅力。
这些信件和照片对于赵湘芗营造小说的氛围是有好处的。可是小说写好之后,赵湘芗又觉得不太满意,自我感觉有些概念化,人物血肉不是很丰满,拘泥于事实且不说,感觉还不到位,有点报告文学的味道,不伦不类的。后来想想,还真不如写成报告文学或者长篇通讯呢,说不定更有读者,何必硬要往艺术上靠呢?
韩陌阡这段时间在冥冥中有一种预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出现一次比较重要的转折。从N-017回到军区之后,萧副司令就教导大队七中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教员问题,再一次跟韩陌阡“探讨”过。萧副司令把这项工作称之为“枢纽工程”,萧副司令说,越是一支过硬的队伍,就越不能放松政治思想建设。七中队最后是个什么成色,关键还是要看政治素质是不是相应地跟上去了,他打算选派一个品德绝对可靠、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同时又对我军思想政治长远建设有深刻认识的人去。
韩陌阡回答说,可以给干部部打个招呼,请他们考察。
岂料萧副司令当时就把眼睛一瞪说,请他们考察,我还跟你说干什么?这回就让韩陌阡犯琢磨了,莫不是这老人家在打自己什么主意?要真是这样,还真麻烦,他委实不希望这是真的,可越琢磨就越是觉得这可能就是真的。要是老人家确实有这个想法,他纵使有一千条理由,那也是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