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性情·话里乾坤(4 / 8)
么事就怕比,烦恼皆由对比生,在泗水你人模狗样,到咸阳你还威风得起来?在秦始皇面前,那泗水亭长算个啥呀!你以为人生的真谛就是每天有俩菜整两盅?丢人啊。所以刘邦目睹始皇风采,内心波动是肯定的,他那句由衷的慨叹,已然说明一切。
其实即便没有看到秦始皇出行,刘邦也绝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更不会觉得现在的位置就到头了。
第三,刘邦没有太高的欲望。
刘邦说这话的基调在“喟然太息”上,大声叹息,连连叹息。一个人叹气,大约有两种情况,一是困顿时的无助,一是无法抵达的无奈。刘邦应当属于后者,对于一个小小的亭长来说,和当朝天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样的位置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便当时刘邦有雄心、有壮志,顶大也就瞄瞄郡守县令,这还算靠点谱。
欲望的大小是和你所处的地位成正比的。局长见市长,绝不会战战兢兢,混熟了还能称兄道弟呢。可他要见省长或是更大的官,难免心里不打鼓、两腿不哆嗦,生怕哪句话说错,哪有功夫幻想有朝一日和他称兄道弟啊。刘邦作为一个最底层的公务人员,秦始皇的威风是可望不可及的,甚至能够远远地瞻仰一下,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都会让他激动好一阵子。
我们不能因为后来刘邦平定天下,威风甚至超过了秦始皇,就说他当时内心做着怎样的取舍,有着怎样的担当,酝酿着怎样的蓝图,那是那些为英雄伟人树碑立传的御用文人通用的伎俩,是哄人的把戏。务实点有什么不好?干嘛学得那么乖巧?
【4.话里的玄机】
相同的情景设定,二人却表露出不同的姿态。要说有共同之处,就是他们说的都是发自肺腑的话。言由心生,没有丝毫的矫情和掩饰。除此之外,就是当时他们谁也没想当皇帝。我们先说刘邦。
作为泗水的小吏,刘邦早已是社会油子,是个喝酒赊账,诸事不干其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主儿,今朝有酒今朝醉,怎么潇洒怎么活。他没有多大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也没有多少雄心大志。
彼时一些诸如其母刘媪“梦与神遇”,武负、王媪二位酒店老板“见其上常有龙”,以及后来刘邦斩白蛇,吕雉循云气找刘邦等美丽传说,只是为了增加他的神秘色彩,让他自我感觉良好些罢了,况且那些传说是不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授意他人故意放的烟雾弹也未可知。总之那时他绝不会想到将来要当皇帝,即便想,也和如今那些学炒股的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