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献策·语言的艺术(10 / 14)
还有一个情结所在,关中是秦始皇的老窝,是他最痛恨的地方,这样的情结让他对关中,特别是咸阳城有抵触情绪,也不允许他留在关中。
项羽这样想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这些细致的心思韩生没有考虑到。二人的想法根本就没尿到一个壶里去,猴吃麻花满拧,他能听吗?最要命的是,见项羽不听,韩生便直接把项羽归类为目光短浅的畜生了。且莫说你韩生说得对不对,即便是对,你那也只是建议,上级提出不同的意见你该怎么办?你该摆事实讲道理去说服领导啊。你的目的就是让他听你的,要的是结果。显然,韩生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分不清谁大谁小。
【5.刘邦的优点和项羽的瓶颈】
刘邦最初对郦食其傲慢无礼,后来谦卑恭顺,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转变之大之迅速,令人惊叹。其实,这个转弯就是刘邦的优点,是刘邦不同于常人的地方,是刘邦高明的地方,或者叫闪光点。因为他会过脑子,懂得取舍,能够从别人话中迅速区别利弊,而不是一味地关注话的语气和态度。刘邦心中有大志,当别人的话符合他心里的这个志向时,他便听,这个优点,一般人是做不来、也不具备的。
项羽这个人其实也很随和,刘邦的手下后来评价项羽都是“仁而爱人”,可见此言非虚,并非人们说的那样,是个不易让人接近的领导。从他对韩生的一番解释中看,他对不同意见还是能够做到耐心解释的,只是项羽有一个缺点,就是脾气上来不好掌握,耐心不够持久。这是他不能充分发挥下属能力的瓶颈所在。
【6.听与不听的症结】
同样是献策,为什么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果?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刘邦和项羽身上,由此得出刘邦善于纳谏、项羽刚愎自用的武断结论。这有一定的道理,但略显苍白,因为我们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当事人的另一方——献策者,忽略了郦食其和韩生两个配角。这两个配角的性格十分鲜明:一个老谋深算,心里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一个年轻气盛,性格生猛而张扬。
和韩生一样,郦食其其实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六十多的人了,按孔子的说法,应该到了“耳顺”的境界,结果“人皆谓之狂生”,虽然这点他自己并不承认,也足以说明其个性必是极强。虽然他仅是个看大门的,眼光却很高,以前来来往往路过这里的兵马首领也不少,可郦食其觉得他们“不能听大度之言”,都是小心眼,牛皮哄哄的主儿(敢情只兴他狂),所以“深自藏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