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献策·语言的艺术(12 / 14)
阳的时候你不建议,说别烧,咱们留着自己用。都烧成灰了,你才说留下,你以为灾后重建工作那么简单啊!就是在烧了咸阳宫之后说也没事,可你总得讲个方法不是?比如你说烧是烧了,可这儿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好,易守难攻,像如今电视上那些军事专家整天谈论的那一套搬出来一说,项羽未必就不听。结果你老先生装有文化,还发明了个成语,“沐猴而冠”,骂谁呢?不煮了你会飞!
所以这事也不能完全怪项羽,韩生也属自找的。
就受言者来说,刘邦的洗脚和项羽的解释,其实都是在拒绝对方。两相比较,项羽其实比刘邦还要随和些,因为他向韩生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解释,很耐心。刘邦则来个不理不睬,犹如你向领导汇报工作,他自顾自地和别人说笑,态度是十分傲慢轻浮的。但最后郦食其被以礼相待,韩生被蒸煮烹炸,这里面确实值得思考。
为了深入分析他们四位当时的心理活动,我们不妨做个这样的假设:如果给项羽献策的是郦食其,给刘邦献策的是韩生,角色互换一下,事情会怎样。
以韩生的脾气,看到刘邦在洗脚,他还会像郦食其那样在门外等候吗?还会继续他的建议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会。这是他的个性使然。而以郦食其的隐忍,面对项羽的解释,他一定会做进一步的耐心说服,用自己的理由打消项羽心中的顾虑。我们再做个假设:如果韩生献策时,项羽在洗脚,在和丫鬟们调笑,他会怎样?肯定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搞不好还得撂下句比沐猴而冠还难听的话,照样会被项羽蒸煮,而且会更快。而如果刘邦像项羽对待韩生一样,摆事实讲道理,很客气很耐心,那么郦食其估计连那样刺激的话都不会说的。
由此可见,问题并不完全出在刘邦和项羽身上。因为同是献策,郦食其和韩生二人的方法并不相同。
我们发现,郦食其比韩生多了一道手,就是伏笔,这是韩生不如郦食其的地方。韩生没有考虑项羽的感受,没有站在项羽的立场去想问题,去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法。话说得直来直去,不讲方法,没有吊足项羽的胃口,你韩生以为你是项羽他爹,你说什么他都听啊。这就是不讲究劝谏的方式。你既然是想让项羽采纳你的意见,那如何让他采纳意见才是你应该做的,否则还不如不说,结果后来说着说着变味了,变成不听你的话就是畜生,感情你说话别人不听你就骂街,难不成你是西楚霸王?这事就算落到刘邦头上,他也未必买账。
献言献策也要讲究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