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献策·语言的艺术(4 / 14)
别人商量。比如:项羽解除赵国危机,章邯军全部投靠了项羽,然后大军一起进发关中,行至新安时,项羽指挥的诸侯联军和投降的秦军之间,因为积怨太深而发生了争执。诸侯联军的官兵大都是穷苦出身,许多人以前曾被征戍到关中一带做徭役,饱尝羞辱和打骂,这下有如咸鱼翻身一般,把怨气全撒在这些秦朝的降兵身上,变本加厉地把秦兵当奴隶使唤,秦兵难以忍受,好多人便有了逃跑的念头。“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这边的将士察觉了,便报告了项羽,项羽便召来黥布和蒲将军二人商量,最后三人达成一致意见:将这些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
抛开事件本身的对错,以及手段是否残忍、事件的影响如何不说,单就听取别人意见来说,项羽首先是听了,然后很重视,当自己拿不定主意时,还主动去和手下人商量。
还有:鸿门宴前夕,曹无伤向项羽告了刘邦一状,项羽打算向刘邦兴师问罪。没想到却遭遇无间道风云,叔叔项伯不但向张良泄露了军事情报,还被刘邦忽悠,做了口头上的儿女亲家,于是反过来帮着刘邦蒙项羽。他对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意思是人家刘邦费力打下关中,你才这么顺利入关,人家立了功,我们还要出兵打人家,这是不义的行为,应该善待人家。项羽认为言之有理,于是“许诺”,答应善待刘邦。这也是鸿门宴刘邦没被项羽灭掉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否则项羽想杀刘邦,那是谁也拦不住的,十个樊哙闯宴也是白搭,刘邦借口上厕所更是门儿都没有。
再比如:刘邦伐楚,结果被项羽打败,追到荥阳,双方在荥阳展开拉锯战,刘邦“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筑起甬道,和运河相连,好用来运取粮食。项羽屡次出兵侵夺甬道抢夺粮米,最后刘邦军“食乏,恐,请和”。面对项羽狼一样的进攻,刘邦军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于是欲“割荥阳以西为汉”,咱别打了,我们服了,我就占荥阳以西就行了,其他还是你西楚霸王的。项羽“欲听之”,也觉得这样耗下去没劲,打算就此罢手,这时范增就说了:“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说现在刘邦已是强弩之末,很快就会败的,现在我们要是收手,将来肯定后悔,项羽听从范增建议,“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不光是老谋深算的范增,就连十三岁孩子的话,项羽也能听。荥阳拉锯战,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多次失利,后来荥阳也被项羽军占领了,刘邦于是派彭越攻打梁地,截击项羽的粮道,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