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献策·语言的艺术(5 / 14)
断其补给,以缓解项羽的进攻势头。彭越接连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池,逼得项羽只得回兵攻打彭越。结果在攻打外黄时,项羽遇阻,将士折损不少,外黄一战,项羽气到极点,把气全撒在城中百姓身上,下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驱赶到城东,准备坑杀。这时外黄县令舍人的儿子,刚十三岁,站出来面对威严而又愤怒的项羽说:“彭越强劫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彭越用武力征服了外黄,城里人迫于彭越的淫威,所以暂时妥协投降,盼着大王能杀回来。现在大王重新得到了外黄,却又要把百姓坑杀,百姓怎么会有归附大王的心呢?如果大王真这样做,那么从今以后,由此向东,梁地十几个城池的百姓,都怕大王坑杀,一定拼命坚守,大王一处都攻不下了!项羽“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坑)者”,怒气全消,此事就此作罢。大军一路顺畅,再未遇任何阻力。
以上例子最少也能说明项羽的四个特点:
一则,项羽考虑问题简单。项伯蹩脚的说辞,刘邦败军之后的求和,都说明了这个问题;二则,项羽容易受外界影响,容易冲动。本来拿定的主意,很容易因外界影响而改变;三则,项羽拿不定主意时,也会主动找人商量;四则,当别人的意见与他大体相同,或是能说服他时,他也会言听计从。连十三岁孩子说的话,只要对,项羽都能听,已足以证明这一点。
也就是说,项羽除了主观性较强,好冲动,容易受外界影响之外,没什么大毛病。想问题简单那是天生的,他小时候读书学剑不就是那样嘛!而且这也和阅历有关,项羽当时才二十多岁,虑事周全这方面肯定欠缺,需假以时日才能改变。
外界影响谁都会遇到,谁也别说谁能明辨是非,其实谁的耳根子都软,如果有人老在你耳边说一个人的坏话,久而久之,你对他的印象定然好不到哪儿去。这都是人之常情。但这些特点综合在一起,就得出一个结论:项羽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如果说得委婉点,那么项羽就是一个有个性的领导。这样的领导容易走极端,容易判断失误。
【4.如何面对难听的话】
以上事例都是在对话平和、气氛融洽的情境下发生的。还有特殊情况。我们先说刘邦。
尽管刘邦给人的印象比项羽要随和得多,但他也不是什么时候都随和,他也喜欢听好听的话,所幸他手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