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风·隐忍与张扬(10 / 13)
项羽啊!各路诸侯都唯我马首是瞻,我的面子往哪儿搁,诸侯们会怎么想?所以项羽更加生气,盛怒之下,派当阳君黥布武力冲关。武力冲关后,项羽找回了面子,怒气有所消,没想到这时有人又在还未完全熄灭的火上浇了一勺油,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来告诉项羽:“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让项羽对刘邦的印象更加恶劣,怒火再次升腾起来。
最后,亚父范增对项羽认真分析了刘邦的行为,说了两点意见:一是“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这小子以前是个贪财好色之徒,现在突然变得如此乖巧,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二是“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说刘邦有天子之相,绝非等闲之辈,劝项羽“急击勿失”,不要养虎为患。范增说的这两点,可以说都说到了点子上。一个人行为反常,一定有原因,这个不用说。“天子之气”之说看似荒诞,在彼时却非常关键,古人都迷信这个。天子不天子的暂且搁在一边,最起码这意味着刘邦将来的地位不会在项羽之下,故而这比“志不在小”还让项羽纠结。
所以,尽管后来刘邦服了软,这些结还是沉积在了项羽心中,挥之不去,唯有毁灭咸阳,破坏刘邦苦心经营的这个局,让刘邦的“志”灰飞烟灭,让刘邦的“气”无影无踪,项羽才会觉得踏实。
除了以上主客观、内外因之外,项羽火烧咸阳还有一个症结所在,就是上下任原理。
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上下任之间的关系总是表现得很微妙,尽管二人以前没有在一起共过事,也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但一旦成为上下任,便就此有了芥蒂。在嘻嘻哈哈你好我好五魁首六六六的设宴交接之中,他们内心其实并不像表面呈现出来的那般光鲜。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这种刻意制造出来的和谐早已荡然无存:前任重用的人,下任不会用,他要重新培养自己的亲信;前任的政绩,下任会避而不谈,甚至横加诋毁,之前被宣传成神话一般的丰功伟绩,也会被找出很多毛病,因为这些东西被认可,被人们念念不忘,会影响下任成绩的创造,也会衬托出下任的无能。
项羽和刘邦不属于上下任关系,但在进入关中的时间上属于前后脚,和这个也有相似之处。刘邦先入为主,抢先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人们拥护刘邦,势必会冷落和忽视项羽,所以项羽不舒服是很正常的。
从这点上看,项羽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