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风·隐忍与张扬(9 / 13)
阬(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后来“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这个是和刘邦一起干的,不过项羽做的劲头大,当时二人都在项梁麾下,项羽属于亲信,说话有分量;章邯军投降后,饱受诸侯军侮辱奴役,起了逃跑之念,项羽在新安城“阬(坑)秦卒二十馀万人”;还有后来对付田荣,也是施行铁血政策。可见项羽屠咸阳也不是偶然的,正如楚怀王那些老臣对他的评价:“为人剽悍猾贼”,项羽本就是一个作风极其彪悍的人。
当然我们也不能光看到项羽毁灭咸阳城,同时他也毁灭了秦朝的统治工具啊!只有彻底毁灭象征前朝的标志性建筑,才算是真正给了老百姓一个交代,秦朝的百姓不是“苦秦久矣”嘛!老百姓应该感激项羽才对,至于吃了刘邦的几个甜枣就说刘邦好的,那才是庸人,是有奶便是娘。不过话又说回来,老百姓大多都是庸人,对付庸人就要用方法,你把他们卖了,还得让他们心甘情愿为你数钱。你只有让绝大多数的庸人拥护你,你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那统治者不就是要比那些被统治者高明吗?没这些人你当谁的王!是为了让他们耕者有其田,为了让他们过好日子?想什么呢?是要让他们多干活、多纳税,所以对他们要哄、要骗,要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贡献自己的剩余价值。这一点刘邦做到了,项羽没有做到,他也不屑那样做。
第四,刘邦的因素。这个应该算诱因。项羽和刘邦最初有着不同的军事目标:一个北上救赵,一个进取关中,两不相干。但项羽对刘邦在关中的举动不可能一点认识都没有,这种认识在项羽率领诸侯联军打败秦军主力向西进发,特别是进入关中后,会越来越深刻。
首先,项羽已经知道刘邦先他一步入了关,而之前楚怀王和他们有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个项羽不可能一点触动都没有。尽管项羽内心并看不上这个关中王的位置,也不想和刘邦争,但他也会在乎刘邦的影响,毕竟当初楚怀王的两大军事部署都实现了,在某种程度上,刘邦的功绩是和他平分秋色的。
接着,项羽准备入关,结果函谷关有刘邦的重兵把守,阻挡项羽大军进入。项羽现在已“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是诸侯联军公认的首领,这种优越感让他不容许有人对他不敬,刘邦竟敢如此造次,项羽自然甚为光火。
然后,项羽“又闻沛公已破咸阳”。刘邦早已把关中彻底拿下了,按照约定,关中王非他莫属,而刘邦现在做的事,显然是早以关中王自居了。但即便你刘邦成了关中王,你也不能拒绝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